甘肃省节庆旅游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22:54
【摘要】: 面对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旅游需求的变化,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世界各国纷纷开拓新的旅游项目,节庆旅游成为普遍采用的形式之一。它是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改善了区域旅游资源的结构,促进区域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它具有拉动区域经济、塑造区域形象、平衡区域旅游市场淡旺季需求差异等作用。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但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没有给甘肃带来较多的收益,甘肃省要想在激烈的国Qg外旅游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加大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专项旅游,而发展节庆旅游正是迎合了甘肃旅游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一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甘肃省节庆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本文在分析甘肃省节庆旅游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甘肃省节庆旅游形成机理、空间竞争和功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符合甘肃省实际的节庆旅游发展策略。 本论文共分七部分,其中五、六章是本论文的重点。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立题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拟采用的方法,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节庆旅游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主要是节庆旅游研究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人类行为公式理论、地理学的空间关系与空间竞争理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具体指导甘肃省节庆旅游形成机理分析、甘肃省节庆旅游空间竞争和功效分析、甘肃省节庆旅游发展策略;第三部分从节庆和节庆旅游的概念入手,对节庆旅游的概念做了界定,总结了节庆旅游的分类方法和节庆旅游的特点,对国内外节庆旅游发展概况进行研究,提出中国节庆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描述了甘肃省节庆旅游的现状,指出目前甘肃省节庆旅游数量呈逐年增加之势,且民俗风情型、历史文化型、商品物产型节庆旅游主题所占比例较大,但甘肃省节庆旅游存在着公众参与不够理想、知名度较低、季节分布不平衡和举办节期时间短等问题;第五部分论述了甘肃省节庆旅游形成机理,即在节庆旅游需求内驱力的推动、节庆旅游吸引力的拉动和节庆旅游举办地保健条件的保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甘肃省节庆旅游的形成;第六部分主要论述甘肃省节庆旅游空间竞争和功效分析。通过甘肃省在西部12省区的节庆旅游空间竞争态分析,得出甘肃省节庆旅游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将甘肃与其他区域同类主题的节庆旅游进行竞争态分析,发现甘肃省除极个别节庆旅游具有一定竞争力外,大部分节庆旅游知名度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通过节庆旅游功效案例分析,得出甘肃省节庆旅游的产出收益随节庆旅游的生命周期不同而不同,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趋势;第七部分提出甘肃省节庆旅游的发展策略,,即遵循必要的管理原则、加大宣传力度、成立节庆旅游管理部门、实行节庆旅游市场化运作和大力培养节庆旅游人才等发展策略;在结语部分反思了论文中的不足和有待于深化的问题。
【图文】:
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旅游节庆旅游际摄影大展、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吴杂技艺术节、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曲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和南宁国际民节兴西瓜节、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长春电影节、中国化节、中国江苏吁胎龙虾节、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际美食旅游节、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石林火把节、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国际影响力的节庆.山西晚报.2005一11·30商引资,文化内涵尚待挖掘、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管什么主题的节庆旅游,大多有一些演场会、模的活动。这些活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些亮点,题。姑且不论节庆旅游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地娱乐游憩型
48%历史文化型图3一2中国各类型节庆旅游数量统计3一2)173],从中可见,在七种基本类型中,以物产餐饮型的百分比最高,达到48%,而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民俗风情型和历史文化型的节庆旅游共占32%,可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庆旅游并不多。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592
本文编号:2615634
【图文】:
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旅游节庆旅游际摄影大展、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吴杂技艺术节、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曲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和南宁国际民节兴西瓜节、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长春电影节、中国化节、中国江苏吁胎龙虾节、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际美食旅游节、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石林火把节、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国际影响力的节庆.山西晚报.2005一11·30商引资,文化内涵尚待挖掘、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管什么主题的节庆旅游,大多有一些演场会、模的活动。这些活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些亮点,题。姑且不论节庆旅游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地娱乐游憩型
48%历史文化型图3一2中国各类型节庆旅游数量统计3一2)173],从中可见,在七种基本类型中,以物产餐饮型的百分比最高,达到48%,而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民俗风情型和历史文化型的节庆旅游共占32%,可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庆旅游并不多。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59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窦开龙;;民族旅游开发的劣势分析——以中国西北民族旅游区为例[J];消费导刊;2008年13期
2 李日欣;;浅析节庆旅游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5期
3 王茜;;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四川节庆旅游开发——以成都龙泉桃花节为例[J];技术与市场;2008年12期
4 谢蕾;;国内节庆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苏静;旅游节庆的品牌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日欣;黑龙江省节庆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张文姣;吉林省旅游节庆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朱吕兵;黑龙江省旅游业整合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冷媛;新疆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6 周莹婷;南宁市节庆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615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1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