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16:03
【摘要】:“傣族剪纸”和与之相关的“傣族手工造纸”是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本文通过史料的检索查询和对德宏、临沧、西双版纳三个主要傣族聚居地的田野调查,运用系统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把“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作了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傣族剪纸与中原传统剪纸一脉相连,通过中缅印、中越等古道入滇,继承了中原传统剪纸的技艺,成为了服务于傣族社会中人生礼仪、年节祭祀等民俗活动事项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不脱离农事的男女剪纸艺人。论文首先从中国传统剪纸流派的风格特点、图案的构成以及与省内外不同地区民族剪纸艺术的比较分析,说明傣族剪纸艺术传承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特点及带有印度和东南亚文化的异国情调的表征,从而成为中华剪纸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其次,以傣族传统的剪纸艺术为源,又派生出三个支流:以竹篾骨架裱纸,贴剪纸图案装饰的彩扎工艺;以剪纸图案为底样,再施以色线的刺绣工艺;以阴刻手法刻版,把剪纸图案用金粉漏印在佛寺墙壁和梁柱上的金水漏印工艺。从工艺、造型、图案特点等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 论文的研究涉及历史学、民族学、工艺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等的交叉学科。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精髓为依据,对一个覆盖面广,图案多样的傣族剪纸艺术的分析、提炼和归纳,整理出一套傣族剪纸纹样的图形素材。对傣族剪纸图案构成形式、内容题材、色彩构成等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归纳,透过纹样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揭示其质朴醇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并对傣族剪纸的保护、传承与开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市场中保护,保护和传承傣族剪纸这项工艺,本身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论文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学、民族学、工艺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等多种学科,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蕴含丰富、寓意深刻的图案,促进设计艺术学民族化、本土化发展。
【图文】:
图2一2北朝对马团花剪纸。”这扫描自《年画与剪纸》“镂”成“人”形(或剪为“燕”形),“纸”作为唯一的加工对象而已。在新年)《对猴》(图2一l)和《对马》(图
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又说,图2一1北朝对猴团花剪纸扫描自《年画与剪纸》图2一2北朝对马团花剪纸“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这扫描自《年画与剪纸》里所说的“彩”,即色绢。把色绢和金箔“剪”、“镂”成“人”形(或剪为“燕”形),就是今日所说的剪纸,只不过当时的剪纸并不把“纸”作为唯一的加工对象而已。在新疆高昌故址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年一551年)《对猴》(图2一l)和《对马》(图6许之敏.民间剪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528.1
本文编号:2669967
【图文】:
图2一2北朝对马团花剪纸。”这扫描自《年画与剪纸》“镂”成“人”形(或剪为“燕”形),“纸”作为唯一的加工对象而已。在新年)《对猴》(图2一l)和《对马》(图
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又说,图2一1北朝对猴团花剪纸扫描自《年画与剪纸》图2一2北朝对马团花剪纸“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这扫描自《年画与剪纸》里所说的“彩”,即色绢。把色绢和金箔“剪”、“镂”成“人”形(或剪为“燕”形),就是今日所说的剪纸,只不过当时的剪纸并不把“纸”作为唯一的加工对象而已。在新疆高昌故址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年一551年)《对猴》(图2一l)和《对马》(图6许之敏.民间剪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52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瑞华;论傣族园林植物文化[J];中国园林;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669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6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