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森林生态旅游系统数量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16:17
【摘要】: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方式,对发展自然保护事业、协调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森林地区开展的森林生态旅游活动,为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寻求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有利于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带动山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乡村广大农户的经济收入,推动了山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国际组织,,还是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对生态旅游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已成为生态学、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经济、乡村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对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以图探究生态旅游的内在奥秘。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急待解决和回答的问题,如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效益评价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充分掌握和分析生态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特点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科学合理地调整和控制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和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控游客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景观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开发方案,优化生态旅游系统运行,协调好生态旅游发展中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效益之间的关系,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为当前生态旅游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为今后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目前,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开发利用对策、生态旅游规划与经营管理技术、生态旅游对自然资源及其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者行为、生态旅游系统的生态特性、生态旅游效益及其综合评价等方面,但绝大多数仅仅是定性的研究和描述,尚没有进行比较深入的定量分析和研究。在对生态旅游进行定量分析,主要集中在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方面的研究。 本项研究选择了在我省最早开发生态旅游、以森林和山地景观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杭州临安太湖源生态旅游区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生态旅游区内现已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龙须峡谷景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了二手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座谈访问、游客问卷调查等方法,多种形式相互结合收集了研究工作所需的有关材料。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就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及其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者特征、生态旅游区景观动态变化和生态旅游效益综合评价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数量分析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模型应用和实证分析 等步骤,得到相应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关建议。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有:(l)首次提出了森林生态旅游区景观结 构的变化率与稳定度计算模型、变化显著性x’检验模型、变化相关显著性检验 模型,以及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合理性和趋势性分析方法,实例证明这些模型和方 法对分析森林生态旅游系统中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特性是有效的。(2)在对旅游者 客源地分析中,进一步考虑了经济距离和方位的因素,提出了改进的客源地理集 中指数计算模型。建立了森林景观资源质量与游客量相互变化模型,并证明了系 统中游客量变化不具有自行稳定的特点。(3)将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 境的影响方式细分为不可恢复的破坏性负面影响、可控的但无法消除的负面影 响、可控的且可以完全消除的负面影响和间接的正面影响等四类,提出了影响度 概念、影响度内部结构计量模型和综合计量模型,并在研究地点得到分析和应用。 (4)提出了生态旅游效益应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所构成的 新观点,构建了森林生态旅游效益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结构,提出了生态旅游 效益值及其归一化计算模型、生态旅游效益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计算各类效益 和各个指标效益权重的方法和模型。 第一章是概论。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旅游经济发展、乡村与林业发展要求 三个方面阐述了森林生态旅游产生的历史背景;概括总结了有关生态旅游内涵和 特征的各方观点,并提出了对生态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征的自己看 法;从生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开发利用对策、生态旅游规划与经营管理技术、生 态旅游对自然资源及其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者行为、生态旅游系统的生态特性、 生态旅游效益及其综合评价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当前生态旅游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并提出了生态旅游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本论文的研究要点。 第二章是有关研究地点和研究材料收集方法的论述。研究地点选择了杭州临 安太湖源生态旅游区,研究材料的收集方法主要有二手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座 谈访问、游客问卷调查等方法。 第三章重点研究森林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方 法。对研究地区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开发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道路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活动、旅游者行为和旅游 经营管理行为等方面,影响途径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可细分为不可恢复的 破坏性负面影响、可控的但无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590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立;肖平;;析生态城市水休闲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扬州古运河风景区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11期

2 陈建军;谢朝武;;国内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研究述评[J];企业活力;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维余;四川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孙玉琴;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3 宋立;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程南洋;基于资源约束的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彭燕;武夷山风景区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毛春红;基于生态环境影响的旅游者行为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3 罗金华;三明市森林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苏燕;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阿尔山市森林生态旅游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5 吕洪武;浦城县匡山景区旅游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9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69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4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