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兆”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0-06-08 09:02
【摘要】:“兆”是一类重要的民俗事象,属于信仰民俗的范畴。 “兆”起源于占卜。古人在龟板或兽骨上钻刻,后用火烧灼,看裂纹的形状来定吉凶,预示吉凶的裂纹就叫做“兆”。后来认为,凡是能够预示吉凶善恶的一切物象,均可称之为“兆”。 “兆”根据其对象不同可分为天象兆、地理兆、动植物兆、人体兆(包括梦兆、面相兆等)、言语数字兆和其它兆象等几大类。 “兆”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观念的认同。对万物有灵观念的认同,对天人感应文化观念的认同,对宿命文化观念的认同和对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认同以及对于某些观念、情感、经验的认同构成了“兆”的理论基础。 各种文献记载了大量凿凿有据的“应验”事例。作者认为,这些“征兆”之所以应验率如此之高,大多是由这种或那种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矫设兆象;为兆生事生文;诠释有方;巧合偶成;世乱占多。 “兆”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影响作用。本文分三个层面来进行论述:(一)“兆”与古代科普(二)“兆”与君国之道(三)“兆”与民间信仰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8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佳;;康熙与抗震救灾——自己研究出一套地震理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5期

2 冯刘飞;;生命的体验——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漫谈[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汉代天人感应说略述[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侯西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神道设教”属性[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3 黄石;;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和谐观[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4 任云英;张峰;;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思想解读[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侯西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神道设教”属性[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震云;;《春秋繁露》中的神学思想与汉代行政理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周云飞;;苏州民居色质释疑有感[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马晓彤;;中医理论的基本观念与方法[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方平;;张弧《素履子》中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曾庆雨;;“原儒”思想变异与晚明个性提倡[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伍立杨;文化脱水的病灶[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朱凯 李冀;千年之后,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N];南京日报;2010年

3 彭曦;我读《汉书·五行志》[N];光明日报;2007年

4 潘海涛;天人合一与当代发展[N];贵州政协报;2001年

5 葛剑雄;莫让“争遗”成笑柄[N];人民日报;2006年

6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组织人事部 赵兴;董子的理论贡献[N];光明日报;2009年

7 吴岩;探索太空:幻想与现实的奇妙结合[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高一农 张新科;东汉中后期的自然灾害对文人心态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7年

9 刘德山;造型异彩纷呈[N];中国商报;2006年

10 张荣明;秦汉皇帝观念再认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秀伟;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玉周;汉代谶纬天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史婷婷;《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9年

4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戴建平;魏晋自然观研究[D];南京大学;2001年

6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潘秋平;《淮南子》医学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付兴林;白居易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显;汉代神话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杰;“兆”的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2 王卫华;魏晋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向国;论天人感应到谶纬迷信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邱雪;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钟来全;董仲舒历史发展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祁向文;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伍小R,

本文编号:2702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02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6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