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
发布时间:2020-06-15 05:56
【摘要】: 随着国内外都市旅游的蓬勃发展,有关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进及优化研究正在引起旅游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都市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是基于都市旅游发展策略选择的一个现实而全新的课题。研究发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下,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正趋向网络化发展,即为了实现都市旅游目的地和谐可持续发展,达到都市社会经济空间、景观生态空间和历史文化空间的最佳组合,网络化将是建构及优化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最有效的方法、策略与措施之一。 本文共分8章: 第一章导论。在分析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研究的意义,界定了都市旅游、旅游空间结构、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等基本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梳理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遵循“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结合我国都市旅游目的地发展经验和现状,对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和方法进行了明确。 第二章理论基础。由于研究涉及内容的复杂性,在对相关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后,认为重点可借鉴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协同论),区域科学理论(包括区域发展理论,如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区位理论,如中心地理论等;区域一体化理论等),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来指导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进及优化研究。 第三章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解析。对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构成要素进行识别,认为可抽象以“旅游节点”、“旅游轴线”、“旅游域面”来表示。但在具体的空间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的旅游空间形态,又可分为旅游景区(点)、游憩商务区、旅游线路、环城游憩带、节事活动场所、都市旅游区等。在探析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内涵基础上,认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地域性、开放性、层次性、协调性、演化性、自适应和自组织性等主要特征。 第四章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演进。从影响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进的因素、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基本动力等角度阐述和演绎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演进机制及演进模式,认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想的模式应是网络一体化模式。都市旅游目的地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着一种由不发达状态逐渐向发达状态过渡、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方向演进的过程。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发展总是极化和扩散两种力量不断对比、较量和抗衡的结果,其空间结构成长演变方向是极核式模型→点轴式模型→网络式模型,即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演进总是遵循由“点”到“轴”,再由“轴”到“网”的演进过程,趋向是一体化发展。 第五章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重构与提升。作为一种能够使都市实现跨越性提升的外部突发性动力,节事活动,特别是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节事活动,已成为都市旅游空间重构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同时也为加快都市旅游环境景观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对由节事活动所引发的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重构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动力,也是压力。节事活动与都市旅游相关角色演进:“触发器”→“指示器”→“调节器”;节事活动影响效应:“裂变效应”→“区域蔓延”;节事活动区位偏向:内聚模式/外拓模式;节事活动旅游吸引:以国际和国内客源为主;节事活动“旅游总动员”:“碎片化”→“网络化”,并重点探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分别所引发的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重构。 第六章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跨界拓展。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多区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阶段,并呈现网络化特点,作为一种高级空间形态,本章首先从区域视野探讨了都市旅游目的地的跨界拓展及各都市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关系:一是空间竞争(凸现优势、特色、理性发展的空间关系);二是空间合作(构建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为了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应积极倡导各都市旅游目的地之间“合作性竞争”。其次,探讨了跨越都市行政区界的都市旅游圈构建及模式选择问题。最后,对都市与周边区域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认为中心城市的作用由极化转向扩散;区域旅游城市化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城市旅游区域化是区域内城市旅游竞争的必然;区域旅游一体化表现为“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 第七章上海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为了验证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网络化演进论题的理论成果,以上海都市旅游为例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 首先,从回顾上海都市旅游发展历程、诊断上海都市旅游发展问题、分析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现状等方面判别了上海都市旅游发展阶段,认为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多核网络化发展,上海城市交通发展呈现向网络构型优化方向演进,上海已初步形成都市旅游产品体系,并测算出上海市域范围内的4A旅游景区(点)空间离散度R=1.26,属于均匀分布类型,相互之间联系比较松散,需注意加强各旅游景区(点)之间的互动。 其次,以上海19个区(县)“十一五”期间旅游开发的总体空间构想为基础,借鉴学者们关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想研究,论证了上海都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是网络化,即遵循“多核+多轴+多区"进行上海都市旅游空间重构与提升。认为:上海旅游景区(点)网络化,重点架构RBD和环城游憩带;上海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化,重点延伸和拓展旅游产业链;上海旅游服务体系网络化,重点推进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第三,基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探讨了上海服务长三角及与周边城市的旅游互动。在对上海与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评的基础上,提出随着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加速,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将是“多核心+网络化”,即由双核互动、三角互动、带状互动向等级均衡的空间结构合理的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网络体系发展,上海与南京、杭州(沪—宁—杭)旅游互动发展趋强。 第八章结论与讨论。总结了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仍需要作进一步深入探讨以及完善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592.7
【图文】:
旗旗夔 DDD环 环姗·人文.杜t文化、组济.往常二招.劝油.法,份 份叨协旅游衡和创漪业的区创图2一 2Leiper的旅游系统模型资料来源:据场沐 rNeil,1979Gunn(1994)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 (FunetionalTourismSystem)模型,主要从结构一功能的角度分析旅游系统,认为供给和需求两个最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匹配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旅游者构成系统的需求子系统,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和服务五个要素构成了供给子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①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几旅游学刊,2005
第二章理论基础流、通道和网络五个要素构成(图2一10),包括旅游实体空间、旅游流空间以及旅游地域空间三个域面。由旅游地构成点,与线状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相互连接构成旅游地和游憩设施的网络,共同形成完整的旅游实体空间域面;旅游客流以及由此引发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旅游实体空间的点和线之间的注入、流出、集中、扩散形成通道,流和通道共同构成旅游流的空间域面;区域尺度的旅游城市群体构成的节点,和由旅游客流、商品流通、交通邮电、技术扩散、资金、劳动力流动、旅游生产协作、信息传递等通道,相互交织形成网络
本文编号:2713995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592.7
【图文】:
旗旗夔 DDD环 环姗·人文.杜t文化、组济.往常二招.劝油.法,份 份叨协旅游衡和创漪业的区创图2一 2Leiper的旅游系统模型资料来源:据场沐 rNeil,1979Gunn(1994)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 (FunetionalTourismSystem)模型,主要从结构一功能的角度分析旅游系统,认为供给和需求两个最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匹配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旅游者构成系统的需求子系统,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和服务五个要素构成了供给子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①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几旅游学刊,2005
第二章理论基础流、通道和网络五个要素构成(图2一10),包括旅游实体空间、旅游流空间以及旅游地域空间三个域面。由旅游地构成点,与线状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相互连接构成旅游地和游憩设施的网络,共同形成完整的旅游实体空间域面;旅游客流以及由此引发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旅游实体空间的点和线之间的注入、流出、集中、扩散形成通道,流和通道共同构成旅游流的空间域面;区域尺度的旅游城市群体构成的节点,和由旅游客流、商品流通、交通邮电、技术扩散、资金、劳动力流动、旅游生产协作、信息传递等通道,相互交织形成网络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魏伟;陈金华;;基于地理数学方法的浙江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J];旅游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振亭;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天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及测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陆锋;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科学路径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3 赵金金;基于旅游流集散的韶山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1年
4 罗彤;湖南省森林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丽会;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博;中国三大旅游区向秦入境旅游流转移规律及机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省;北戴河滨海旅游发展演化机理与动力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8 陈茜茜;城市旅游与西部城镇化关联的个案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王帅;河南省南阳市旅游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沈红娣;基于旅游中心地的浙江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3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1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