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15:06
【摘要】:本文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和特殊性,对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四个部分的内容,侧重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结合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提出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和对策,确定主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相应的投资、政策走向。 第一部分:概述了旅游资源的一般特征,从旅游资源的形成机制、基本特征和五大连池旅游发展的区域背景分析入手,总结出五大连池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 第二部分:通过运用旅游资源的评价理论和原则对五大连池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对资源市场和客源市场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通过对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论等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对五大连池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通过前三部分的定量、定性分析,制定了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和对策。 总之,本文通过对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业现状的深入研究,运用先进的理论,详实的数据,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的、系统的分析,最终制定出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对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走向和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592.7
【图文】:

五大连池火山,新期火山,老黑山,五大连池


(1)火山景观堪称世界一绝五大连池火山景观地貌类型多样,形态奇异,规模宏伟,从科学考察、旅游观光评价堪称世界一绝 。①火山锥五大连池火山锥既有第四纪中晚期产物,又有 200 多年前爆发的新期火山。14 座喷发方式各异因而形成了不同形态,具有科学考察意义和观赏价值。老期火山植被度高,地势和缓。[7]经常观赏的是老黑山。老黑山海拔 515.9m,呈截顶圆锥形,相度 165. 9m,高度虽然不大,但由于位于平原地区,所以给人以峻峭兀立的感觉。山南坡喷发物裸露,呈浓重的黑褐色,坡面陡峻,远远望去使人感到庄重森严。老火山口壁深 100 多 m,坡度大约 3 00,从火山口的顶部向下看时使人头晕目眩。老是 14 座火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巅是登高远眺五池、群山的好地方。五大连池 14 座火山锥排列有方,构成规模宏大的方阵,雄伟的气势常常能激励。②火山熔岩五大连池新期火山熔岩在资源系统中居重要地位,这是由于它的面积大、微地貌

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中国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宁;宋金平;姜晔;栗敏;;喀什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措施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2 许刚;金前文;;开封旅游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对策[J];北方经贸;2001年08期

3 王鹏程;马丽霞;李小锋;于艳邱;;层次分析法在南疆旅游资源评价中的运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宁娟红;杨兴礼;;伊朗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业发展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杨yN;;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何佳梅;张增刚;潘华丽;;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马继刚;;个旧旅游资源调查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唐德彪;袁尧清;;湘西南四县旅游资源系统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2009年01期

9 舒远山;章锦河;王妙妙;;基于AHP的淮南市旅游资源开发类型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4期

10 梁留科,袁海霞,桓占伟;淇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道品;林治;;模糊评价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张亮;;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3 陈尔东;李守伟;程学峰;范鑫;宫庆艳;;论矿业旅游资源开发[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小林;白晋湘;;我国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营销策划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5 张树枫;;崂山旅游资源开发之我见[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6 陈万灵;;粤西海滨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7 马勇;;宜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8 石惠春;刘春莲;;兰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吴小天;;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浙江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10 殷红梅;梅再美;;新形势下贵州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思考[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鹰;试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的动态与发展[N];江南游报;2007年

2 王晓华;对海南东线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记者 马志强;加大旅游资源开发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甘肃日报;2000年

4 马永胜;开发中的问题出在哪里?(上)[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5 记者 陈恒康;加快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N];闽东日报;2007年

6 桑学勇 首席记者 邱丽娜;省电力促进“中国雪乡”旅游资源开发提速[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7 通讯员 杨石珊;洋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N];汉中日报;2007年

8 凤银翠;论安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9 郑敬东;三峡成库后旅游资源开发前瞻[N];重庆日报;2001年

10 记者 郑家艳;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N];重庆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2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刘肖梅;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4 张春艳;冰雪旅游资源价值形成与实现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孝德;三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何效祖;基于地域系统结构研究的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地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7 穆彪;贵州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综合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钟泓;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庞林;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张丛;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晓爱;乾安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慧;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3 高兴;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旭;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莹;齐长城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李冬霞;大庆市旅游资源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庄颖;基于旅游规划实践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宁鸿博;基于文化旅游理念抚顺市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9 吴海;济南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许海华;鲁运河城市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63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63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d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