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的教育传承机制探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15:29
【摘要】: 扎染工艺是大理白族古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技艺,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印染形式,它蕴含着白族的民族智慧和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现白族人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周城村是扎染工艺的主要产地,该村99%的人口为白族,扎染工艺是当地白族的主要经济支撑和文化寄托,完整的工艺保存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周城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在周城扎染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发展,周城扎染逐渐为外界所知晓,这个小村庄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贸关系,使白族也逐渐被外界所认识。持续的商贸往来使周城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周城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变化从此拉开帷幕。然而,扎染的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它并未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而获得巨大发展空间,传承人的缺失和工艺本身的一些问题,使扎染存在逐渐消亡的危险。 纵观以往关于白族扎染工艺的研究文献发现,关于扎染工艺的工艺流程及细节介绍、图案分析的文章俯拾即是,各种旅游类文章形成了周城扎染的表面繁荣,而深入研究扎染工艺传承活动的文章却寥若晨星,即使部分文章发现了扎染工艺的一些问题,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那么,在主流文化的侵蚀之际,怎样从教育的角度建构一种传承机制来保存白族的这一独特文化?以往的旧的传承机制伴随农业社会的解体已无法实现扎染的顺利传承,要使扎染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并获得发展,就得建构一种恰当的传承机制,促进扎染的有效传承。通过这个机制,不仅要发展和提升扎染工艺物质层面的“形”,还要保存和传承蕴藏于工艺之中的精神层面的“神”,针对以往研究的忽视之处,本文的重心就在于认真研究它的传承情况、传承问题、分析其存在价值和传承意义,继而与教育相关,构建有效的教育传承机制。 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教育人类学的方法,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工艺本身,还有工艺的精神生产过程,而精神过程不能通过统计和数据来测量,因此选用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本研究从对以往文献资料的整理出发,了解白族扎染工艺传承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然后从扎染的源流出发,了解周城扎染存在的历史原因和生态环境,继而通过田野考察对白族扎染产品、工艺制作和传承活动各个方面进行观察、访谈和理解,找出扎染工艺传承存在的本质性问题,对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针对本质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提出关于构建扎染工艺传承机制的一点思考,希望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对本研究的选题、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简要概括和描述。 第一章: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的源流。首先从白族的历史和文化概况入手,对白族的族源和历史、生活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类介绍,然后介绍田野考察点喜洲镇周城村概况,了解扎染工艺在此地产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第二章:周城白族扎染工艺传承现状的田野调查。首先对扎染工艺传承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了解和分析,然后通过观察、访谈和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扎染工艺的传承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找出此工艺传承中存在的各种困境和问题,提炼出核心问题。 第三章:白族扎染工艺传承问题追因。发现传承中存在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现代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和转型解构了扎染赖于生长的农耕文明的土壤;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扎染遭受了来自国内国外先进科技和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现代教育的渗透和影响将民族地区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简单趋从于汉族社会的教育和培养目标。 第四章:白族扎染工艺的存在价值。深入挖掘和把握白族扎染工艺传承的存在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对包租族群和个体的价值分析扎染传承的重要性,找到其保存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章:关于建构白族扎染工艺传承机制的思考。通过第四章对问题的追因,本文尝试提出关于建构白族扎染传承机制的思考,内容如下:转变传承理念和方法,促进扎染文化的转型;明确民族地区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培养适应外界的国家人才,也要培养本民族的优秀成员;建立白族扎染传承的学习型社区,搭建民间传承的平台,编织有效的传承网络;白族的民间节日众多,旅游业发达,利用好这些节日习俗和旅游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地传承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523.5
本文编号:2763626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5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顾鸣;“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工艺综述[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素琼,顾鸣,梁惠娥,高卫东;刍议结合数码艺术创意的现代扎染图案设计[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朱炳祥;一个文化变迁的斜向结构──周城“蟒蛇共蝴蝶”文化现象的田野调查及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袁铮,王炎松;大理周城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特征[J];华中建筑;2001年06期
5 张玉萍;扎染图案纹样及其制作特点[J];国际纺织导报;2000年04期
6 董秀团;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调查[J];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1期
7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年05期
8 盛建荣;周城白族民居的变迁[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3期
9 金少萍;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东朝;中国云南大理白族传统宗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陈继扬;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章光洁;白族农村社区中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义妮;云南白族扎染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3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6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