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四川芦山县围塔漏斗景观特色与旅游形象塑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4 06:03
【摘要】: 岩溶旅游地以其奇特的山形、神秘的洞穴、清秀的水域与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其它人文景观结合,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众多的岩溶旅游地,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旅游形象塑造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树立鲜明而又独特的旅游形象已经成为旅游地占领旅游市场制高点的关键。 地处四川雅安芦山县的围塔漏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唯一有人类居住的岩溶漏斗,并且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而作为尚未开发的旅游地,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只有在深入研究其景观特色,塑造出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才能打开市场,提高知名度。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了旅游学、旅游地理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若干理论与方法,紧密联系围塔地区的实际情况,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比较分析、建立模型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具体地说,本文包括以下3个部分: 第一,岩溶漏斗景观特色分析。从岩溶地貌景观成因及分类出发,深入分析了岩溶漏斗旅游资源构成,并对国内外岩溶漏斗旅游地进行对比分析,为论文研究做好铺垫。 第二,建立岩溶旅游地形象塑造技术程序。在前人对旅游形象塑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建立岩溶旅游地形象塑造技术程序。在对研究地岩溶地貌景观特色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对研究地进行文脉地脉辨析、形象替代分析和形象感知调查,提出研究地形象定位理念和宣传口号,进一步通过视觉形象塑造、行为形象塑造和旅游形象传播,建立旅游地完整旅游形象。 第三,芦山围塔岩溶漏斗旅游形象塑造研究。在对围塔漏斗旅游资源分类基础上,对其景观特色从典型性与稀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四方面作出评价。提炼出围塔漏斗五大文脉、地脉特征即:地质奇观、丝茶驿站、民俗民风、田园风光和宜人气候。将岩溶旅游地形象塑造技术程序应用于围塔岩溶漏斗旅游地,提出围塔旅游形象定位:“世界最大人居漏斗,亚洲最长砾岩溶洞”。并设计了配套宣传口号和视觉形象标徽作为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图文】:

漏斗,塌陷漏斗,崩积物,碳酸盐岩层


导致崩塌所形成的漏斗(如图 2-1 所示)。塌陷漏斗的碳酸盐岩层的溶蚀侵蚀作用集中发生在地下深处,因此与地表各种喀斯特形态及地形无直接内在联系。通常漏斗底部有一条横过的地下河道,或是现阶段地下水道已迁移,仅留下曾经是地下河道的化石洞穴。因此这类漏斗是判明暗河走向的重要标志。在塌陷漏斗壁及底部多有大量崩积物(碎块石为主)也是大多数塌陷漏斗的重要特征。

程序


形象设计程序(吴必虎,2001)

手绘,漏斗


短径 490 米,神 208 米)大 10 倍,与美国的阿里希波漏斗(长径 330米,深 70 米)相比更是“巨无霸”,它在卫星照片上清晰可见,形状酷似一只“大耳朵”,堪称世界上第一大漏斗,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有人类居住其中的大漏斗,相传曾经是古青衣羌人的居住地,有着古老神秘的民俗文化。围塔漏斗现居住有村民 1000 余人,漏斗区森林覆盖率在 80%左右,生活着多种野生动物,有古庙、古塔遗址和许多有关漏斗的动人传说。漏斗群内大小漏斗星罗棋布,峰丛、峰林、峡谷、落水洞、溶洞等岩溶景观雄奇险秀。尤其是龙门溶洞,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质洞穴的重大发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洞穴群。目前,已有企业组建公司,开发龙门洞风景名胜区,该项目已经投资 1000 多万,对溶洞内的照明电力系统、道路、科学考察、洞内考察、洞内景点和洞外基本设施交通道路进行了开发和建设,并已经具备了接待游客的基本能力。围塔漏斗距成都 180 千米,目前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将其开发成国家地质公园,它是集地质、生态、探险、观光于一体的理想的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瑞;旅游地形象策划中的“形象替代”问题对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程前昌;胡大胜;;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可持续利用初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陈伟海,朱德浩,朱学稳;重庆市奉节天坑地缝岩溶景观特征及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4 宋林华;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5 王颖;;世界第一大漏斗 围塔大漩坑[J];风景名胜;2002年08期

6 陈安泽;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旅游价值初步研究[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11期

7 张美良,谢运球,姚梦琴,岑仕高;广西乐业大石围大型岩溶漏斗的形成特征[J];广西科学;2000年03期

8 李华,谢远云,张序强,董雪旺;五大连池地方文脉要素与旅游业发展[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9 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年04期

10 朱学稳;中国的喀斯特天坑及其科学与旅游价值[J];科技导报;2001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飞羽;区域旅游形象的传播学特征及其传播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蔡燕宾;红色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肖时珍;中国南方喀斯特发育特征与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胡瑛;关于旅游地形象建设的系统研究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曹俊华;武当山旅游形象定位与传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刘婷;基于游客感知的南岳旅游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92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92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f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