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构建旅游地空间演化基本模式,阐释了以漓江为主导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归纳其经历了萌芽期、极化期和优化期,3个阶段分别体现出均质发展、极化发展、扩散发展的特征,并有向板块发展阶段演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旅游地处于均质发展为特征的萌芽期,原赋景观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一时期的旅游地在空间结构上处于低位的均质无序状态,各景区点未得到有效地开发;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0年代中期,旅游地进入极化期,其中又分为以桂林城区旅游增长极形成为标志的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和以桂林城区-漓江-阳朔县城旅游地系统形成为标志的后期极化增长阶段;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在旅游需求的推动下,桂林城区作为旅游增长极得到较快发展,为漓江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对区域旅游发展起到组织作用。后期极化增长阶段,阳朔县城作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起来,桂林城区旅游功能进一步强化,漓江作为旅游廊道功能也日益强化,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为扩散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旅游影响对外扩散,区域旅游板块逐渐形成,并推动旅游地转型发展。桂林-漓江-阳朔旅游系统的旅游城镇、景区点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功能上更加协调,推动了更高一级的旅游地空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可称其为桂北旅游地空间系统,或桂北旅游板块。探讨了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认为在不同时期,起主导的机制不同:在萌芽期,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极化发展期,受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推动,不同类型的需求成为建构的主要动力;在扩散发展期,对综合效益的追求成为主导力量。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区域演化理论 桂林-漓江-阳朔 旅游地系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15、41101154)资助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传统的旅游地演化研究,一是侧重旅游要素的演化过程,如阐释旅游地演化的传统理论——巴特勒(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其阶段划分主要基于旅游者数量的变化,后续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拓展,揭示不同类型旅游地生命周期表征[2~4],或提供更科学的量化方式和更详尽的解释[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2 吴江,黄震方;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模拟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3 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4 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1997年01期
5 吕拉昌;李勇;;基于城市创新职能的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6 李睿,应菊英,章珠娥;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定量研究——以浙江瑶琳洞为例[J];经济地理;2004年05期
7 汪德根;陆林;陈田;刘昌雪;;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年06期
8 郭思;曾刚;李刚;;基于企业网络组织的上海临港装备制造业集聚效应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9 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11期
10 徐红罡,郑海燕,保继刚;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型[J];人文地理;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广洲,黄明,刘万青;基于水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AHP评价系统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马志超;鲁成树;朱传民;;山西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出路——以山西省翼城县青城村发展旅游业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3 吴立;刘红叶;;黄山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4 鲁昆洪;;元谋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7期
5 余明江;产业集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王波,刘正,刘晓金;糯玉米杂交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评价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7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8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9 廖日红;陈飞平;魏n,
本文编号:281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