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6 17:10
   雾灵山为燕山山脉的主峰,是京津饮用水水源地;物种资源丰富,被誉为“华北物种基因库”。旅游活动对雾灵山环境的影响一旦超过其环境容量,必然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旅游环境是旅游资源赋存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旅游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内有关旅游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相比仍显滞后,一般仅局限在少数环境因子影响效应的研究上,多个环境影响因子的综合研究较少。本文以河北省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类分析、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方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对保护区内土壤、水、植被环境及野生动物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土壤方面:①土壤物理性状,景点样土壤黏粒含量高于对照样,质地出现明显的黏重,硬度增大且土壤结构多呈块状,土壤颜色变浅,植物根系丰度和含水量明显减少。②土壤重金属,对照样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58~1.55,介于污染等级的1~3级之间,属安全、警戒线或轻污染;景点样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62~2.01,介于污染等级的1~4级之间,属安全、警戒线、轻污染或中度污染,旅游活动对景区重金属As和Cu 2种元素产生了显著影响。 (2)水体方面:①综合污染指数,淡季介于0.97~5.81,涵盖了所有污染等级(1~5);旺季除乾坤瀑其综合污染指数为1.90属轻度污染以外,其他各样点均为重度污染。②旅游活动对总磷和氨氮2种指标产生了显著影响。 (3)植被方面:①草本层植物,旅游活动对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符合中度干扰假说;通过系统聚类法,将旅游活动对α多样性的影响分为3类,将β多样性分为4类;总体上4个α多样性测度指标之间的显著差异发生在第1或2样方与其他样方之间;距游径2~3m范围内草本植物受旅游的影响严重。②乔灌木,游径两边乔木刻划明显,受伤率及其程度主要与树种、树皮粗糙度及林木距游道边缘的距离有关;灌木的折枝主要发生在具有强观赏性的物种。乔灌木的伤害高度主要发生在距地面1.2~1.7m。 (4)野生动物方面: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①鸟类中以秃鹫、黑啄木鸟受到的影响较大,总体上各种间受到的影响程度接近,在受调查的12种鸟中还无1种消亡。②兽类中猕猴、黑熊、豹、狼和赤狐等受到的影响程度较大。各种间受影响程度差异大,在受调查的13种野兽中,猕猴已在保护区中消失。③爬行类动物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在受调查的8种爬行类动物中2种蛇已从保护区中消失。 通过以上各生态环境因子对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一方面可以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开发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雾灵山旅游环境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其它山岳型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研究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592.7;X171
【部分图文】:

位置,雾灵山,承德,唐山


2.1.1.1位置和范围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北部承德市兴隆县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17017‘一117035‘,北纬40029‘~40038‘,如图2.1。它地处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市之间,距北京140玩,距天津180km,距承德135km,距唐山148km。该区境内山地属燕山山脉中段,其主峰雾灵山最高海拔2118m坐落在其核心区的中心。保护区东西长24km,南北宽 17km,边界总长318kin

旅游接待人数,雾灵山,软硬件建设


年份图2.2雾灵山自然保护区1993一2008年旅游接待人数统计*取得较大的成绩。从图2.2明显可以看出,自1993年至2002年,雾灵山旅游者人数呈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2002年达到高峰为15.4万人次,从2003年到2008年人数基本保持在12一巧万人次之间。可见,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业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随着雾灵山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等软硬件建设的加强以及*数据来源: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经营科

淡旺季,壶口瀑布,乾坤,度假村


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从图4.1可以看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各样点淡旺季的pH值的差别不大。海波度假村、龙潭瀑布、壶口瀑布、西度假房、曹家路度假区、乾坤瀑和天地潭淡季的pH值分别为7.42、6.91、6.45、6.67、6.02、6.59、6.95,变化于6.02~7.42之间,均值为6.72;旺季pH值分别为6.58、6.54、5.50、6.98、6.35、7.12、6.犯变化于6.32一7.11之间,均值为6.53。淡旺季之间并无明显规律性变化,海波度假村、龙潭瀑布、壶口瀑布和天地潭淡季PH值略高于旺季而西度假房 7.2 7.0 6.8 6.6 6.4 6.2 6.0 5.8噩、海波度假村龙潭爆布壶口瀑布西度假房曹家路度假区乾坤瀑天地潭图4.1各样点pH值淡旺季比较、曹家路度假区和乾坤瀑旺季PH值略高于淡季。各样点的其他水体监测指标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钦安;;旅游业与环境关系探讨[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黄丹霞;李力;;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以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3 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探讨[J];旅游学刊;2007年02期

4 王子新,王玉成,邢慧斌;旅游影响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5年02期

5 安群;;我国国内旅游影响研究的阶段性及其特点[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4期

6 安群;;我国国内旅游影响研究的阶段性及其特点[J];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5期

7 黄进;;土壤中镉污染研究进展[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11期

8 刘凤枝;师荣光;贾兰英;李玉浸;成振华;蔡彦明;郑向群;田丽梅;;土壤污染与食用农产品安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年03期

9 李鹏;杨桂华;郑彪;张一群;;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效率[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10 蔡鑫凤;;通州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土壤重金属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蔬菜;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平;;土壤重金属铅形态分布特征及对微生物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冯金飞;赵健;张卫建;卞新民;;沪宁高速沿线土壤和水稻铅含量空间分布差异分析[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军;赵国虎;张浩波;梁慧光;杨晰;刘海涛;;ICP测定兰州市安宁区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评价[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胡晓钧;李玉双;宋雪英;;超分子淋洗剂TCAS对土壤重金属的增溶洗脱机理[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王瑾;韩剑众;王苏;;饲料添加剂对土壤的影响及在蔬菜中的迁移[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冯金飞;赵健;张卫建;卞新民;;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以沪宁高速为例[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丁竹红;姚藩照;胡忻;尹大强;;[S,S]-EDDS对黑麦草吸收重金属及土壤重金属的团聚体分布的效应[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秦建桥;罗育池;阮文刚;刘源锋;;粤北大宝山铅锌矿区土壤—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9 宋玉芳;许华夏;任丽萍;龚平;周启星;;土壤重金属对植物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的剂量-效应关系[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于涛;牛世伟;;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德福;加强土壤地质调查最基础最重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张洁 王蔚 晓晨;我市土壤“去污”有绝招 种下植物“吸出”重金属[N];江阴日报;2006年

3 ;为珠三角土壤重金属超标把脉[N];人民日报;2005年

4 宁索;东南沿海地区环境地质摸清[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宁索;东南沿海地区环境地质摸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6 原正军;给土壤“排毒养颜”[N];中国财经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熊燕 实习生 崔丽娟;用植物“吃掉”土壤中的重金属[N];云南日报;2005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郝又满 张清华 通讯员 何新;每年为国家节省5万吨矿石[N];深圳商报;2006年

9 管晶晶;北京农产品检测中心:在服务中创新[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周飞飞 本报特约记者 刘善轩;北京开启生态管护新时代[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军;污染土壤重金属分子形态及其根际转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成伟;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宋垠先;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福燕;海南岛农用地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5 崔冬霞;江油市大康镇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科理;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空间对应关系和定量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吴雁华;京南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杨树修复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8 张春荣;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付美云;垃圾渗滤液中水溶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行为及其环境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林惠荣;水稻土壤重金属和硫分子形态转化的功能微生物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毓;农田铬污染土壤固定化修复机理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2 许俊丽;基于GIS的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与安全生产管理[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超;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分布与累积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嘉;铜陵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与风险评估[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燕玲;保定市郊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刘晓双;基于GIS的云浮硫铁矿周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与污染评价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张丽娜;山东省基本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容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明;大宝山矿区重金属元素(Zn,Ni,Cr)和氟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海舟;武汉市土壤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镉污染化学调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吴润;兰州市蔬菜基地土壤性质对蔬菜富集重金属的影响[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7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27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6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