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22:41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连绵不断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各国的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作为构成我国文物古迹主体的大遗址,最能体现我国历史文明特色和优势。围绕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展开的各项工作,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认识大遗址价值,如何有效保护大遗址,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成为当前大遗址保护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由此,本文从大遗址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其功能和价值,提出了大遗址综合价值评价模型;研究探讨了国内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并以此对汉杜陵保护利用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根据国内外对遗址和大遗址的内涵、属性等相关研究分析,对大遗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2.借鉴国内外遗址保护利用的经验,总结出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几类模式,即四种整体模式(遗址公园、旅游景区、森林公园和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与四种局部方式(露天保护展示、覆盖保护、场馆保护和砌护保护),并对模式的应用范围、区位和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3.在分析大遗址本质与特征、功能与价值的基础上,对其价值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选取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附加值5大类16项评价因子组成大遗址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特尔菲法进行赋值,构建了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划分大遗址的级别,为保护利用的整体模式选取提供参考。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大遗址的功能和价值,从科学研究、教育、知名度、旅游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同时营建遗址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根据大遗址的属性分类,提出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古代城市和建筑群遗址、古代大型工程和手工业遗址、古代帝陵和墓葬群遗址4类保护展示模式,并根据遗址的存在状态,提出了具体的局部保护利用方式。 5.通过汉杜陵遗址的个案分析,对上述理论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K872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大遗址的涵义
    1.2 大遗址的分类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历程及保护方式
    2.1 国内外大遗址的保护历程
        2.1.1 国外大遗址的保护历程
        2.1.2 国内大遗址的保护历程
    2.2 我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大遗址保护的现状
        2.2.2 我国的大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和破坏因素
    2.3 国外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2.3.1 欧美发达国家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2.3.2 亚洲发达国家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2.3.3 发展中国家的保护利用方式
    2.4 国内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模式
        2.4.1 整体保护与利用模式
        2.4.2 局部保护与利用方式
    2.5 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评析
第三章 大遗址保护的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3.1 大遗址的本质与特性
        3.1.1 大遗址的本质
        3.1.2 大遗址的特性
    3.2 大遗址的功能和价值
        3.2.1 人遗址的功能
        3.2.2 大遗址的价值
    3.3 大遗址的价值评价
        3.3.1 评价系统构建
        3.3.2 计分方法
        3.3.3 等级划分
第四章 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
    4.1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4.1.1 大遗址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4.1.2 大遗址保护利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1.3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
        4.1.4 我国大遗址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
    4.2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原则
    4.3 大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方法
    4.4 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构建
    4.5 大遗址的生态环境建设
        4.5.1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4.5.2 遗址区内的绿化建设
        4.5.3 遗址区外围生态环境建设
    4.6 大遗址的文化环境建设
        4.6.1 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4.6.2 文化环境的营建
第五章 汉杜陵遗址保护与利用实例
    5.1 汉杜陵遗址的概况
    5.2 汉杜陵遗址的价值评价
        5.2.1 定性评价
        5.2.2 定量评价
    5.3 汉杜陵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的构建
        5.3.1 遗址局部保护与展示方式
        5.3.2 汉杜陵的生态环境建设
        5.3.3 汉杜陵的文化环境建设
    5.4 汉杜陵的可持续发展
        5.4.1 遗址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5.4.2 遗址区内居民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尚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进富;魏珍;刘西民;;文化遗址开发保护模式及实践路径探索——以西安“曲江模式”为例[J];理论导刊;2011年09期

2 刘卫红;;大遗址保护规划中价值定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吕琳;吕仁义;周庆华;;中国大遗址问题研究评析与展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赵夏;陈曦;郭萍;;“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述评[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2827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27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0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