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学硕士学位论文3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动)、两线(沿海铁路大通道、公路大通道)的核心位置。青岛市均位于山东半岛东南端,在空间上沿海岸呈串珠状排列,联系密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地缘优势非常优越。在合作旅游企业正是利用这种地缘上的优越性,开展半岛地区之间
图3山东半岛交通图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南与为山东半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城市,青岛公路交通十分发达,迄今已建成济青、胶州湾、西流、西流、夏双、潍莱、同三、青银、206国道9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25公里,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全省六分之一,公路通车总里程、百平方公里密度、高等级公路所占比全国同等城市的前列。同时,青岛航空运输保持快速增长。已开通直、新加坡、汉城、釜山、大邱、东京、大阪、福冈、曼谷以及香港、澳(地区)客货航线。国内已开通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50多个主要城市的多个航班。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濒临渤海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莱山国际机场京、上海浦东、济南、沈阳、哈尔滨、武汉的航线。每周另有定期航班、温州、汕头、厦门、南京、徐州、成都、重庆、昆明、乌鲁木齐、长
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三种驱动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矢量力决定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合作行为。因此,可以说区域旅游合作演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由区域旅游合作的矢量合力所决定(如图6所示),即矢量合力的大小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演化的方向和程度,矢量合力的方向影响着区域旅游合作演化的整体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生;赵朝阳;;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初探[J];特区经济;2010年01期
2 景秀艳;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浅探[J];发展研究;2005年01期
3 吴国琴;;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J];特区经济;2006年10期
4 贾喜环;刘益星;;京津冀地区区域旅游整合营销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09期
5 张瑞林;;我国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罗斌;李洁琼;;大湘西旅游圈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4期
7 王雪芳;;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对广西北部湾旅游合作发展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08年08期
8 郑江宁;颜澄;;长三角无障碍旅游之“障碍”探究[J];生产力研究;2008年16期
9 严伟;;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分析[J];经济师;2008年12期
10 魏力;申妙娟;;区域合作视野下的旅游经济发展探讨——以山西旅游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8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景润;;东北冷涡形成强对流天气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山东半岛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航空与航天气象技术交流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毛景润;;2008年12月3~6日山东半岛冷流暴雪机理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吴军;陈国忠;;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地空间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崔宜少;李建华;潘凤妮;;北上气旋路径对山东半岛暴雨落区和大风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范强东;范鹏;;山东半岛鸟类资源的研究[A];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马银平;;朝鲜族文化——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中的文化资源[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刘焕彬;;山东半岛地区龙卷风及其破坏力参数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于宗喜;常志清;;能够预测山东半岛旱涝灾害年份的两个因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9 李春植;侯志刚;;开拓创新 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10 姜静;赵霞;孙彦琛;;山东半岛城市群科技情报(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实践[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冬霞 王威 记者 姜健;名湖名山携手,开启区域旅游合作之门[N];牡丹江日报;2009年
2 吕讯;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应强化六性[N];中国旅游报;2009年
3 ;开辟区域旅游合作新纪元[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李强 边方;威海泰安加强区域旅游合作[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马泽斌 马莹平;区域旅游合作打造“西游记”新品牌[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6 苏建华;西部帝王陵区域旅游合作联盟成立[N];中国旅游报;2010年
7 记者 王雪威 通讯员 王星;赤城与北京六县区启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N];河北日报;2010年
8 驻吉林记者 赵利;长春和松原开展区域旅游合作[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记者 郭丹;山西北京共商区域旅游合作[N];山西日报;2010年
10 杨竣杰 刘利华;内蒙古河北加强区域旅游合作[N];中国旅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秀;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与合作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谷佃军;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于慰杰;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区域合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薛莹;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中华;区域旅游的交通组织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小东;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岩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王江炜;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李山;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章林;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中的旅游标准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琦;新疆南疆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红兵;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兴亚;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与实践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薛莹;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徐艺;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青;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与案例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宁宁;基于区域合作的潍坊旅游业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9 廖颖;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策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爽;厦漳龙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31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3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