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青城”生态旅游区景观安全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6:57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以四川省都江堰市“大青城”生态旅游区为研究实体,应用3S技术进行景观格局研究。通过描述景观斑块类型结构、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景观异质性、多样性等特征,研究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系列人为活动对生态旅游区景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判别景观安全格局及其等级分布,构建景观安全格局优化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景观格局主要由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3类构成,其中林地是基质景观。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总面积和总周长分别占全区面积与周长的93.59%和86.24%。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周长、斑块数分布均极不平衡,尤其是3类主要景观类型差异较大。从总体趋势分析,面积大的景观类型拥有的周长亦较大,但景观类型的斑块数分布与面积、周长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2、人类活动是造成景观破碎度、分散化的重要原因。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等结果均显示林地景观斑块破碎度最小、分离程度最低、景观连通性好,交通用地的景观破碎度最大、分散程度最高、景观连通性最差,而建设用地和园地等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也相对较高。 3、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从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1990~2003年间总体景观格局变化较小,呈现出仍然以林地为基质的格局类型,而其它景观镶嵌其中。景观破碎化程度由增至减、景观结构异质性逐步下降、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化。各景观类型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旅游活动开展较好、服务接待设施较完备的各景点及其附近城镇,呈现出青城前山、后山以旅游接待建设用地为中心,通过耕地、林地等向四周扩散;青城外山以房地产建设用地为中心,通过耕地向四周扩散的干扰景观格局。 4、“大青城”生态旅游区可构建为高、中、低3个级次景观安全格局。通过选取美景度、可达性和旅游条件等因子,并以阻力因子系数分析表明中度安全水平区域是未来一段时期规划和开发的重点。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研究区阻力值与面积关系图
源图Fig.4-9Mapofswmce
研究区景观安全格局Fig.4-12Landscapese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31106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研究区阻力值与面积关系图
源图Fig.4-9Mapofswmce
研究区景观安全格局Fig.4-12Landscapese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蒋桂娟;徐天蜀;;景观安全格局研究综述[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年04期
2 杜雪梅;黄成敏;李世广;汪永丰;余波;;区域可达性与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关系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海鸥;成都市不同时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动态变化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高晓巍;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景观格局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廖韵;四川省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1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3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