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学位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59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2.1 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2.3 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
2.4 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利益诉求
2.5 区域旅游合作的效应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
3.1 点—轴模式
3.2 双核联动模式
3.3 核心—边缘模式
3.4 三种发展模式的比较
3.5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评价与选择
3.6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3.7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实现的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
4.1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4.2 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机制
4.3 区域旅游合作的政府调节机制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证分析:以泛珠三角旅游合作为例
5.1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背景分析
5.2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空间演化过程
5.3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机制分析
5.4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5.5 促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年15期
2 王雪芳;;基于系统理论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环北部湾为例[J];商业研究;2008年06期
3 刘学强;罗仕伟;田述宝;;基于博弈论的区域旅游合作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陈传康;华北文化旅游区与京津冀旅游开发协作[J];城市问题;1989年01期
5 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6 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7 杨荣斌,郑建瑜,程金龙;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8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9 李永文,史本林;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3期
10 张河清,成红波;“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2 陈实;国际合作背景下的西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红兵;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闫静;中国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伍鹏;湘鄂渝黔边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丁向华;西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宁;辽宁省旅游经济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柏玲;区域旅游品牌规划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81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8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