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五岳山前拜谒空间看华山古柏行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6 11:18
山前拜谒空间是中国传统“拜山”文化在空间概念上的产物,是古代“天路历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山岳型景观所特有的人文景观所不可或缺的环节。文章以华山古柏行这一山前拜谒空间为研究对象,包括其,人文历史内涵的体现,山岳主峰对于该道路长度、选线、节点的设置的影响,及其周边商业的布置等方面。文章从中国拜山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天路历程”思想、和中国传统山水审美,三个角度分析山前拜谒空间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运用景观设计学,景象空间认知和观赏理论,以及与五岳山前拜谒空间实际案例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手法,探讨山前拜谒空间在传统“拜山”文化中的地位、功能、以及道路选线的依据。文章将对比五岳山前拜谒空间的现状模式,总结其各自的异同点。进而,针对华山山前拜谒空间——古柏行,分析其应如何结合其人文历史的背景,正确利用其与主峰的视线关系,对其选线及其空间的划分和功能予以定位,并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要,科学的定位其节点及商业布局的模式,来恢复这条人文景观。本文认为,在科学传承其山前拜谒空间人文历史的前提上,应当营造一种,以华山主峰为主题形象的,在延续其“望”文化的人文历史的基础上,有明确空间廊道和视觉轴线...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泰山“天路历程”空间格局断面示意图(来源:《中国名山风景区)))
置在今江苏南京,南北朝都城设置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隋、唐都城均设置在今陕西西安,北宋都城设置在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设置在今浙江杭州,元、明、清都城均设置在今北京,如图3所示。图3历代帝王都城选址与五岳区位关系图(来源:自绘)夏宗禹、范兴云著,五岳文化荟萃,新华出版社,1991
束大典的全过程。道教势力涉足泰山以后,便在帝王登封的古道的基础上.逐渐开发成为反映道教世界的以朝天思想为中心,以人、地、天的序列构思为主题的规划格局。如图4一8所示。一丫——一-一T一卜半长_淤顶图4南夭门中夭门:二天门》,,1一天门洛宗坊尝店泰山“天路历程”空间格局断面示意图(来源:《中国名山风景区)))五岳史话,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2.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游人心理感觉谈风景区道路与景观配合[J]. 韩春鹏,程培峰. 森林工程. 2008(05)
[2]景观视觉环境评价:概念、起源与发展[J]. 汤晓敏,王祥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7(03)
[3]视景空间的建构[J]. 弓彦. 山西建筑. 2007(13)
[4]浅谈五岳的文化整体性[J]. 王运,李江海. 五台山研究. 2007(01)
[5]古代山水文学在生态旅游中的功能作用[J]. 姚晓柏. 湖南林业科技. 2006(03)
[6]山岳风景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比较分析[J]. 郭泺,夏北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01)
[7]遗产观指导下的华山华麓区角色功能特性研究[J]. 岳邦瑞,张祖群,刘克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8]华山旅游市场特点及其开发研究[J]. 钱紫华,陈晓键.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9]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 保继刚,苏晓波. 地理学报. 2004(03)
[10]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J]. 谢凝高. 中国园林. 2002(04)
硕士论文
[1]中芬工业设计教育中课程设置比较及适应性教学方式研究[D]. 彭黎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现象学视野中的历史性街道空间形态[D]. 肖瑜.西南交通大学 2006
[3]华山风景名胜区游赏资源文化特质研究[D]. 张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4]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区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对策[D]. 岳邦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39595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泰山“天路历程”空间格局断面示意图(来源:《中国名山风景区)))
置在今江苏南京,南北朝都城设置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隋、唐都城均设置在今陕西西安,北宋都城设置在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设置在今浙江杭州,元、明、清都城均设置在今北京,如图3所示。图3历代帝王都城选址与五岳区位关系图(来源:自绘)夏宗禹、范兴云著,五岳文化荟萃,新华出版社,1991
束大典的全过程。道教势力涉足泰山以后,便在帝王登封的古道的基础上.逐渐开发成为反映道教世界的以朝天思想为中心,以人、地、天的序列构思为主题的规划格局。如图4一8所示。一丫——一-一T一卜半长_淤顶图4南夭门中夭门:二天门》,,1一天门洛宗坊尝店泰山“天路历程”空间格局断面示意图(来源:《中国名山风景区)))五岳史话,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2.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游人心理感觉谈风景区道路与景观配合[J]. 韩春鹏,程培峰. 森林工程. 2008(05)
[2]景观视觉环境评价:概念、起源与发展[J]. 汤晓敏,王祥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7(03)
[3]视景空间的建构[J]. 弓彦. 山西建筑. 2007(13)
[4]浅谈五岳的文化整体性[J]. 王运,李江海. 五台山研究. 2007(01)
[5]古代山水文学在生态旅游中的功能作用[J]. 姚晓柏. 湖南林业科技. 2006(03)
[6]山岳风景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比较分析[J]. 郭泺,夏北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01)
[7]遗产观指导下的华山华麓区角色功能特性研究[J]. 岳邦瑞,张祖群,刘克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8]华山旅游市场特点及其开发研究[J]. 钱紫华,陈晓键.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9]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 保继刚,苏晓波. 地理学报. 2004(03)
[10]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J]. 谢凝高. 中国园林. 2002(04)
硕士论文
[1]中芬工业设计教育中课程设置比较及适应性教学方式研究[D]. 彭黎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现象学视野中的历史性街道空间形态[D]. 肖瑜.西南交通大学 2006
[3]华山风景名胜区游赏资源文化特质研究[D]. 张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4]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区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对策[D]. 岳邦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39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3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