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8 03:20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出游中的精神满足越来越重视。幸福感是旅游者在旅行中所期望实现的终极目标。纵观现有的旅游者幸福感研究,多数研究对旅游者幸福感的诠释与测量会采用直接借用心理学理论成果的方式,而缺少追根溯源的深入探讨,这种做法局限了幸福感的解释力和视域。幸福感的概念分析缘起于哲学,幸福作为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自古希腊哲学起就得到充分诠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幸福研究的两大哲学范式,其中,亚里士多德开创的自然主义哲学范式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幸福研究的主导范式。因此,对旅游者幸福感内涵与构成要素的研究,需要重新挖掘自然主义哲学传统中的相关概念资源。文章借助哲学领域中幸福概念的诠释学研究,结合开放式问卷文本的质性分析,对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旅游者幸福感是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中对其体验到的外在和内在对象经过内在认知反省后获得的积极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由主体满足要素和主体实现要素两部分组成。扎根分析发现旅游者幸福感是一个多维构念,具体由愉悦感、抽离感、临场感、获得感、满足感、能动感和仪式感7个维度构成。研究对旅游者幸福感概念的重新界定和构成要素...
【文章来源】:旅游学刊. 2020,35(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选择性编码各主范畴关系逻辑图
上文结合调研者的描述和文献补充对这些构成维度进行了诠释。为了更全面和准确地分析旅游者幸福感所包含的维度,本研究在开放式问卷中设置了旅游幸福感相关维度的测量问题,具体问项设置为“请您用几个词汇或短句形容一下旅游所带来的这种幸福感是什么样的?(不少于10个字)”。本研究尽可能广泛地从旅游者的自我陈述中摘取关于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定义的词汇和短语描述,通过多人双重核实,确定了242条回答。研究利用这242条回答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再次分析了旅游者幸福感的组成维度。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先利用Python将文本中的繁体转为简体,之后利用R语言形成高频词汇表,通过对高频词的提取分析,列出了前20个高频词汇(表3)。研究发现放松、心情、见识、朋友、身心是与旅游者幸福感直接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出现频数超过50次。其次,家人、视野、文化、愉悦、体验、压力等词汇出现频次也较高。高频词汇分析中的剔除过程可能会将一些组合词汇拆散,为了更为准确、全面地呈现旅游者对幸福感的描述,本研究利用R语言形成共现矩阵,然后导入Ucinet软件中生成共现网络,网络节点大小依据节点的度形成频次排名前50的词汇共现网络(图3)。从共现网络分析发现,旅游者幸福感的描述词汇中心情、身心、放松、生活、朋友、见识、增长、增加、视野等词汇处于共现网络的核心地位,与其他词汇的联结较多;其次,家人、开阔、幸福、感情、享受、文化、愉悦、开拓等词汇处于次级位置,说明与其他边缘词汇和核心词汇有直接联系。
早先研究对主观幸福感概念的借用使得旅游者幸福感概念的解释范围局限于快乐主义,缺乏更为全面和融贯的解释视角。本研究通过借助哲学中相关幸福研究的理论思辨,挖掘出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概念的哲学素材,并依据这些素材对旅游者幸福感概念进行了诠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接借用心理学主观幸福感概念和量表的不足。主观幸福感概念强调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低水平的消极情绪[42]。这3个维度的测量并没有体现旅游活动给旅游者带来的有意义的旅游体验,反而更容易使旅游者陷入过度纵欲的状态(例如旅游中过度酗酒、故意的不文明行为等)[27]。可见,相较于直接借用以快乐论为哲学依据的主观幸福感概念,本研究基于自然主义视角幸福论所提出的旅游者幸福感概念更能全面地体现旅游者体验的积极价值。亚里士多德实现主义视角的心理幸福感概念虽然已经出现在心理学领域[43],但心理学对心理幸福感的界定与测量仅仅关注到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中的实现主义成分,即只关注到“主体实现”要素,例如Ryff和Keyes开发的由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境把握、独立自主等6维度构成的心理学幸福感模型[44]。这一界定和测量忽视了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中“主体满足”要素的捕捉,影响了心理幸福感概念的解释范围。心理学幸福感概念的界定起点是整体考察人的一生,而旅游者幸福感则需要更为聚焦于旅游过程所带来的积极心理状态。旅游者幸福感概念如若直接借用心理学幸福感的概念,也会存在这种局限性。此外,现有的心理学幸福感量表更为关注日常生活幸福感要素,直接引入旅游领域可能会存在适用性问题。旅游活动需要旅游者离开常住生活环境,其体验不同于日常生活体验。因此,旅游者幸福感的测量需要考虑到旅游情景的特殊性。通过对哲学中主要幸福论研究范式的归类与思辨,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自然主义视角中“主体满足”与“主体实现”二者统一的方式将旅游者幸福感进行概念化。自然主义视角下的旅游者幸福感概念更有效地将快乐主义与实现主义要素融合在一起。这种理解旅游者幸福感的方式使得这一概念的解释范围更为广泛,也更为准确地诠释了旅游者幸福状态的全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快乐抑或实现?旅游者幸福感研究的转向——基于国外幸福感研究的述评[J]. 张晓,白长虹. 旅游学刊. 2018(09)
[2]面向人的存在的旅游功能再认识研究:基于人文主义的视角[J]. 马凌,朱竑. 旅游学刊. 2018(06)
[3]“幸福”的学术身份转型:从伦理学到认知科学[J]. 高新民,张孟杰. 江海学刊. 2018(03)
[4]换汤不换药?游客满意度测量的迷思[J]. 马天,李想,谢彦君. 旅游学刊. 2017(06)
[5]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J]. 郑华伟. 旅游学刊. 2016(05)
[6]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J]. 张天问,吴明远. 旅游学刊. 2014(10)
[7]中国旅游消费者权力量表构建与有效性检验[J]. 吕兴洋,徐虹,邱玮. 经济管理. 2014(07)
[8]伦理学中的幸福问题——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J]. 刘时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本文编号:2963805
【文章来源】:旅游学刊. 2020,35(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选择性编码各主范畴关系逻辑图
上文结合调研者的描述和文献补充对这些构成维度进行了诠释。为了更全面和准确地分析旅游者幸福感所包含的维度,本研究在开放式问卷中设置了旅游幸福感相关维度的测量问题,具体问项设置为“请您用几个词汇或短句形容一下旅游所带来的这种幸福感是什么样的?(不少于10个字)”。本研究尽可能广泛地从旅游者的自我陈述中摘取关于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定义的词汇和短语描述,通过多人双重核实,确定了242条回答。研究利用这242条回答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再次分析了旅游者幸福感的组成维度。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先利用Python将文本中的繁体转为简体,之后利用R语言形成高频词汇表,通过对高频词的提取分析,列出了前20个高频词汇(表3)。研究发现放松、心情、见识、朋友、身心是与旅游者幸福感直接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出现频数超过50次。其次,家人、视野、文化、愉悦、体验、压力等词汇出现频次也较高。高频词汇分析中的剔除过程可能会将一些组合词汇拆散,为了更为准确、全面地呈现旅游者对幸福感的描述,本研究利用R语言形成共现矩阵,然后导入Ucinet软件中生成共现网络,网络节点大小依据节点的度形成频次排名前50的词汇共现网络(图3)。从共现网络分析发现,旅游者幸福感的描述词汇中心情、身心、放松、生活、朋友、见识、增长、增加、视野等词汇处于共现网络的核心地位,与其他词汇的联结较多;其次,家人、开阔、幸福、感情、享受、文化、愉悦、开拓等词汇处于次级位置,说明与其他边缘词汇和核心词汇有直接联系。
早先研究对主观幸福感概念的借用使得旅游者幸福感概念的解释范围局限于快乐主义,缺乏更为全面和融贯的解释视角。本研究通过借助哲学中相关幸福研究的理论思辨,挖掘出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概念的哲学素材,并依据这些素材对旅游者幸福感概念进行了诠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接借用心理学主观幸福感概念和量表的不足。主观幸福感概念强调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低水平的消极情绪[42]。这3个维度的测量并没有体现旅游活动给旅游者带来的有意义的旅游体验,反而更容易使旅游者陷入过度纵欲的状态(例如旅游中过度酗酒、故意的不文明行为等)[27]。可见,相较于直接借用以快乐论为哲学依据的主观幸福感概念,本研究基于自然主义视角幸福论所提出的旅游者幸福感概念更能全面地体现旅游者体验的积极价值。亚里士多德实现主义视角的心理幸福感概念虽然已经出现在心理学领域[43],但心理学对心理幸福感的界定与测量仅仅关注到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中的实现主义成分,即只关注到“主体实现”要素,例如Ryff和Keyes开发的由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境把握、独立自主等6维度构成的心理学幸福感模型[44]。这一界定和测量忽视了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中“主体满足”要素的捕捉,影响了心理幸福感概念的解释范围。心理学幸福感概念的界定起点是整体考察人的一生,而旅游者幸福感则需要更为聚焦于旅游过程所带来的积极心理状态。旅游者幸福感概念如若直接借用心理学幸福感的概念,也会存在这种局限性。此外,现有的心理学幸福感量表更为关注日常生活幸福感要素,直接引入旅游领域可能会存在适用性问题。旅游活动需要旅游者离开常住生活环境,其体验不同于日常生活体验。因此,旅游者幸福感的测量需要考虑到旅游情景的特殊性。通过对哲学中主要幸福论研究范式的归类与思辨,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自然主义视角中“主体满足”与“主体实现”二者统一的方式将旅游者幸福感进行概念化。自然主义视角下的旅游者幸福感概念更有效地将快乐主义与实现主义要素融合在一起。这种理解旅游者幸福感的方式使得这一概念的解释范围更为广泛,也更为准确地诠释了旅游者幸福状态的全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快乐抑或实现?旅游者幸福感研究的转向——基于国外幸福感研究的述评[J]. 张晓,白长虹. 旅游学刊. 2018(09)
[2]面向人的存在的旅游功能再认识研究:基于人文主义的视角[J]. 马凌,朱竑. 旅游学刊. 2018(06)
[3]“幸福”的学术身份转型:从伦理学到认知科学[J]. 高新民,张孟杰. 江海学刊. 2018(03)
[4]换汤不换药?游客满意度测量的迷思[J]. 马天,李想,谢彦君. 旅游学刊. 2017(06)
[5]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J]. 郑华伟. 旅游学刊. 2016(05)
[6]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J]. 张天问,吴明远. 旅游学刊. 2014(10)
[7]中国旅游消费者权力量表构建与有效性检验[J]. 吕兴洋,徐虹,邱玮. 经济管理. 2014(07)
[8]伦理学中的幸福问题——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J]. 刘时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本文编号:2963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6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