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山西旅游经济差异与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6 04:38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由于煤炭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煤炭产业对环境的负效应,山西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对于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山西省,旅游业自然成为山西省产业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对山西今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认识和研究山西旅游经济差异的现状及演化过程,在差异中寻找发展的契机,找出适合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空间发展模式是区域发展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区域旅游经济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目前,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和旅游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是各自展开的,出现了区域发展模式的提出缺乏充足的依据、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欠缺深层次的驱动。因此,本文试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以更深层的意义,丰富了旅游空间发展模式提出的基础。具体地,以山西省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旅游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选取1996-2006年的统计数据,首先构建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对山西省11个城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之后立足现状对当前山西旅游经济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和协...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产业转型的大背景
        1.1.2 山西省产业转型的背景
        1.1.3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1.1.4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
        1.1.5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实地调查法
        1.3.3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3.4 实证分析的方法
        1.3.5 数据来源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旅游经济的非均衡分析方面
        2.1.2 旅游空间发展模式方面
        2.1.3 国外研究特点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旅游非均衡分析
        2.2.2 旅游空间发展模式
        2.2.3 国内研究特点
    2.3 理论概述
        2.3.1 增长极理论
        2.3.2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2.3.3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2.3.4 旅游系统论
        2.3.5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第3章 山西省旅游经济差异概述
    3.1 山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
    3.2 山西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的时间特征
        3.2.1 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化过程
        3.2.2 山西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2.3 山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变动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3.3 山西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的空间特征
        3.3.1 总体保持低位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
        3.3.2 局部旅游空间格局的调整演化
        3.3.3 山西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西旅游经济差异格局现状、存在问题及协调构想
    4.1 山西旅游经济差异格局现状
    4.2 山西旅游经济格局存在的问题
        4.2.1 旅游经济发达城市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有限
        4.2.2 旅游设施投资盲目性较强
        4.2.3 地区间旅游产品结构趋同严重
        4.2.4 地理邻近的城市间缺乏充分的旅游合作
    4.3 山西省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构想
        4.3.1 旅游产品方面的协调
        4.3.2 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
        4.3.3 旅游设施共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西旅游经济空间发展模式
    5.1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模式概述
        5.1.1 旅游城市中心结构模式
        5.1.2 旅游增长极模式
        5.1.3 点——轴模式
        5.1.4 网络模式
        5.1.5 圈层模式
    5.2 山西旅游经济增长极发展模式的作用与可行性分析
        5.2.1 旅游增长极的概述
        5.2.2 旅游增长极发展模式的作用
        5.2.3 山西旅游增长极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5.3 山西旅游经济增长极的选择
        5.3.1 山西旅游经济基础条件分析
        5.3.2 旅游增长极的确定
    5.4 山西旅游增长极的培育
        5.4.1 强化太原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
        5.4.2 重点发展大同和运城的旅游经济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同市旅游发展战略的TOWS分析[J]. 赵文韬,孙虎,李彩霞.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2]广东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以滨海珠海市与粤北清新县为例[J]. 刘少和,李秀斌,张伟强.  热带地理. 2008(04)
[3]运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与形象策划初探[J]. 李小丽.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3)
[4]包头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 张宪玉,刘家明,吴月湖,刘爱利.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3)
[5]山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研究[J]. 李元青,薛东前.  江西农业学报. 2008(03)
[6]对太原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J]. 郭筱翠,赵丽佳.  太原科技. 2008(01)
[7]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李创新,马耀峰,陈素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6)
[8]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操作模式研究[J]. 程金龙.  旅游科学. 2007(05)
[9]基于SWOT分析的运城市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J]. 王莉红,马耀峰.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10]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 靳诚,徐菁,陆玉麒.  经济地理. 2007(04)

博士论文
[1]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 卞显红.南京师范大学 2007
[2]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旅游解说牌示系统规划与设计[D]. 曹吟吟.同济大学 2008
[2]中国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研究[D]. 王颖.华南师范大学 2007
[3]基于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定位的郑州旅游业发展研究[D]. 宋河有.青岛大学 2007
[4]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差异分析[D]. 王海燕.新疆大学 2007
[5]山西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演变及其机理研究[D]. 方磊.首都师范大学 2006
[6]旅游产业增长极理论与应用研究[D]. 陶云.安徽师范大学 2006
[7]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作研究[D]. 邓琼芬.湖南大学 2006
[8]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D]. 罗艳菊.中南林学院 2003



本文编号:3171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171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2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