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2 02:01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所以旅游业发展必须依托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又建立在对资源本身的准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之上。喀斯特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和极品资源,无论是在自然生态景观上,还是在科技文化含量上都具有一般旅游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形成的地质因素复杂多样,资源类型丰富,地区分布广,已开发的喀斯特景区多,旅游效益巨大,是中国旅游业的支柱品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本区的支柱产业,力图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地方的发展,而喀斯特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区,多是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是使这些地区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评价、开发与保护喀斯特旅游资源,科学、健康地发展旅游业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论文选取小七孔景区喀斯特旅游为研究对象,对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小七孔景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一部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的演化史,展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征以及独特地表、地下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景区在喀斯特特征和地貌景观方面的多样性是无与伦比的,代表了世界上湿润...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喀斯特旅游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喀斯特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喀斯特旅游开发现状
1.3论文内容与难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区域背景与旅游发展环境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
2.1.2 地层与岩性
2.2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2.2.1 地势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河流水文
2.2.4 生物资源
2.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3章 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
3.1 旅游资源类型与特征
3.1.1 主要旅游资源
3.1.2 旅游资源类型
3.2 旅游资源评价
3.2.1 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3.2.2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3.3 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3.3.1 开发建设条件定性评价
3.3.2 开发条件定量评价
第4章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4.1 开发现状
4.2 开发构想
4.2.1 指导思想
4.2.2 开发战略
4.2.3 开发主题
4.2.4 发展目标
4.3 总体布局和分区开发研究
4.3.1 总体布局
4.3.2 分区开发研究
4.4 旅游产品开发
4.4.1 开发原则
4.4.2 旅游产品设计
4.4.3 游览线路设计
4.5 旅游市场营销
4.5.1 营销战略
4.5.2 旅游品牌形象策划
4.5.3 目标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
4.5.4 重点主题促销活动
第5章 景区开发保护研究
5.1 保护原则
5.2 保护目标
5.3 景区分区保护
5.3.1 特级保护区
5.3.2 一级保护区
5.3.3 二级保护区
5.3.4 三级保护区
5.3.5 外围保护地带
5.4 景观资源保护措施
5.4.1 分类保护措施
5.4.2 优先管理与保护行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遂宁市安居区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战略构想[J]. 赵旭. 四川地质学报. 2007(03)
[2]喀斯特景观开发研究评述[J]. 叶晔,陈静. 林业资源管理. 2007(04)
[3]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与喀斯特环境相关性分析[J]. 汤波艳.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6)
[4]重庆武隆喀斯特景观特征及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评价[J]. 陈伟海,朱学稳,朱德浩,黄保健. 中国岩溶. 2006(S1)
[5]小七孔 贵州的“超级盆景”[J]. 李国栋,宁坚. 风景名胜. 2006(10)
[6]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景观价值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 李娴,殷继成,李晓琴,张瑞英.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7]黔东南州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研究[J]. 杨廷锋. 贵州民族研究. 2006(01)
[8]美国公园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J]. 田代顺孝,马俊. 中国园林. 2005(12)
[9]正确处理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J]. 穆瑞丽,周余良. 社会科学论坛. 2005(11)
[10]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李晓琴,刘开榜,覃建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7)
硕士论文
[1]喀斯特旅游地的系统定位与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D]. 冯长明.贵州师范大学 2004
[2]现代人的旅游理念与贵州喀斯特旅游产品设计[D]. 黎国玉.贵州师范大学 2004
[3]贵州岩溶景区旅游开发、管理与国际接轨模式研究[D]. 姚行正.贵州师范大学 2004
[4]茂兰自然保护区三岔河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D]. 刘君昂.中南林学院 2004
[5]贵州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D]. 杜芳娟.贵州师范大学 2003
[6]贵州喀斯特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 高红艳.贵州师范大学 2003
[7]贵州小七孔景区钙华成因的水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重建[D]. 戴亚南.西南师范大学 2003
[8]四川海螺沟冰川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徐柯健.成都理工大学 2002
[9]贵州省旅游形象研究[D]. 于立群.中南林学院 2001
本文编号:3200768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喀斯特旅游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喀斯特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喀斯特旅游开发现状
1.3论文内容与难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区域背景与旅游发展环境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
2.1.2 地层与岩性
2.2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2.2.1 地势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河流水文
2.2.4 生物资源
2.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3章 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
3.1 旅游资源类型与特征
3.1.1 主要旅游资源
3.1.2 旅游资源类型
3.2 旅游资源评价
3.2.1 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3.2.2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3.3 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3.3.1 开发建设条件定性评价
3.3.2 开发条件定量评价
第4章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4.1 开发现状
4.2 开发构想
4.2.1 指导思想
4.2.2 开发战略
4.2.3 开发主题
4.2.4 发展目标
4.3 总体布局和分区开发研究
4.3.1 总体布局
4.3.2 分区开发研究
4.4 旅游产品开发
4.4.1 开发原则
4.4.2 旅游产品设计
4.4.3 游览线路设计
4.5 旅游市场营销
4.5.1 营销战略
4.5.2 旅游品牌形象策划
4.5.3 目标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
4.5.4 重点主题促销活动
第5章 景区开发保护研究
5.1 保护原则
5.2 保护目标
5.3 景区分区保护
5.3.1 特级保护区
5.3.2 一级保护区
5.3.3 二级保护区
5.3.4 三级保护区
5.3.5 外围保护地带
5.4 景观资源保护措施
5.4.1 分类保护措施
5.4.2 优先管理与保护行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遂宁市安居区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战略构想[J]. 赵旭. 四川地质学报. 2007(03)
[2]喀斯特景观开发研究评述[J]. 叶晔,陈静. 林业资源管理. 2007(04)
[3]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与喀斯特环境相关性分析[J]. 汤波艳.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6)
[4]重庆武隆喀斯特景观特征及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评价[J]. 陈伟海,朱学稳,朱德浩,黄保健. 中国岩溶. 2006(S1)
[5]小七孔 贵州的“超级盆景”[J]. 李国栋,宁坚. 风景名胜. 2006(10)
[6]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景观价值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 李娴,殷继成,李晓琴,张瑞英.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7]黔东南州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研究[J]. 杨廷锋. 贵州民族研究. 2006(01)
[8]美国公园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J]. 田代顺孝,马俊. 中国园林. 2005(12)
[9]正确处理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J]. 穆瑞丽,周余良. 社会科学论坛. 2005(11)
[10]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李晓琴,刘开榜,覃建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7)
硕士论文
[1]喀斯特旅游地的系统定位与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D]. 冯长明.贵州师范大学 2004
[2]现代人的旅游理念与贵州喀斯特旅游产品设计[D]. 黎国玉.贵州师范大学 2004
[3]贵州岩溶景区旅游开发、管理与国际接轨模式研究[D]. 姚行正.贵州师范大学 2004
[4]茂兰自然保护区三岔河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D]. 刘君昂.中南林学院 2004
[5]贵州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D]. 杜芳娟.贵州师范大学 2003
[6]贵州喀斯特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 高红艳.贵州师范大学 2003
[7]贵州小七孔景区钙华成因的水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重建[D]. 戴亚南.西南师范大学 2003
[8]四川海螺沟冰川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徐柯健.成都理工大学 2002
[9]贵州省旅游形象研究[D]. 于立群.中南林学院 2001
本文编号:3200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20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