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滨海旅游开发模式与实证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24 10:30
我国滨海旅游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同时,滨海旅游业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发展迅速,有力地带动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滨海旅游业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新亮点。 福建省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在21世纪,福建省如何开发滨海旅游,如何在困内外的滨海旅游中突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是福建省旅游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滨海旅游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资源、市场等客观情况,提出福建省滨海旅游的开发模式。 本文首先对滨海旅游困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作出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滨海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所涉及到的滨海旅游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出滨海旅游的特点,提出滨海旅游开发模式的意义。在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上,客观阐述了福建省滨海旅游开发的资源客源条件,并由此为依据对福建省滨海旅游可以开发的模式进行探讨,从滨海旅游丌发的原则和战略定位入手,构建滨海旅游产品体系,策划滨海旅游形象,提出滨海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并就滨海旅游的投资运营方式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和对策,最后把诸多理论应用于实践,结合厦门市滨海旅游开发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滨海城市——厦门旅游开发模式的一系列...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1 滨海旅游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1.1 国际发展与研究现状
1.1.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1.1.3 滨海旅游开发的经验及教训
1.2 滨海旅游的概念体系与特点
1.2.1 本文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2.2 滨海旅游的特点
1.3 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概述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科学理论
2.1.1 区位理论
2.1.2 地域差异规律
2.2 系统科学理论
2.2.1 系统定义
2.2.2 旅游系统
2.3 海洋科学理论
2.3.1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3.2 海洋科学理论对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生态伦理学理论
2.5.1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2.5.2 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
第三章 福建省滨海旅游开发要素评价
3.1 滨海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3.2 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3.2.1 借鉴国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标准的困难
3.2.2 滨海旅游资源分类方案的构建
3.2.3 滨海旅游资源评价
3.3 区域背景条件分析
3.3.1 区位条件分析
3.3.2 自然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4 客源市场分析
3.4.1 客源市场规模与收入
3.4.2 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3.4.3 客源市场需求分析
3.5 福建省滨海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3.5.1 优势(S)分析
3.5.2 劣势(W)分析
3.5.3 机遇(O)分析
3.5.4 威胁(T)分析
第四章 福建滨海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4.1 滨海旅游开发的原则及战略定位
4.1.1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的原则
4.1.2 福建省滨海旅游开发的战略定位
4.2 滨海旅游产品体系与开发研究
4.2.1 滨海城市旅游
4.2.2 滨海生态旅游
4.2.3 滨海文化旅游
4.2.4 滨海风情旅游
4.3 滨海旅游形象策划模式
4.3.1 滨海旅游形象定位
4.3.2 滨海旅游形象策划模式
4.4 滨海旅游市场营销模式
4.4.1 形象制胜战略
4.4.2 竞争优势战略
4.4.3 品牌支撑战略
4.4.4 产品升级战略
4.5 滨海旅游投资运营模式
4.5.1 政府主导模式
4.5.2 国有资本控股模式
4.5.3 民营资本经营模式
第五章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厦门滨海城市特色旅游开发研究
5.1.1 滨海城市特色旅游资源
5.1.2 厦门滨海城市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5.2 滨海城市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及创意
5.2.1 打“海峡游”牌,做好“台”文章
5.2.2 构建中国唯一海岛特区城市的旅游品牌
5.2.3 开发无居民岛生态旅游,与海岛城市呼应
5.2.4 明确市场定位、加强旅游促销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探讨[J]. 韩卢敏. 亚太经济. 2004(S1)
[2]无居民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放鸡岛为例[J]. 陈烈,王山河,丁焕峰,王华. 经济地理. 2004(03)
[3]基于SWOT分析的西部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发展研究[J]. 董鸿安,汪焰. 北方经贸. 2004(02)
[4]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以闽台地区为例[J]. 韩卢敏,李爽. 亚太经济. 2004(01)
[5]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与管理保护对策[J]. 黄发明,谢在团. 台湾海峡. 2003(04)
[6]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体系[J]. 袁书琪,郑耀星. 体育学刊. 2003(02)
[7]湖泊旅游开发模式与21世纪发展趋势研究[J]. 周玲强,林巧. 经济地理. 2003(01)
[8]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观——现代人与自然关系两大反思之比较[J]. 周兰珍.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9]论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J]. 夏学英. 经济地理. 2002(05)
[10]我国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 刘冬雁,刘兰. 海岸工程. 2002(02)
本文编号:3204050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1 滨海旅游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1.1 国际发展与研究现状
1.1.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1.1.3 滨海旅游开发的经验及教训
1.2 滨海旅游的概念体系与特点
1.2.1 本文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2.2 滨海旅游的特点
1.3 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概述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科学理论
2.1.1 区位理论
2.1.2 地域差异规律
2.2 系统科学理论
2.2.1 系统定义
2.2.2 旅游系统
2.3 海洋科学理论
2.3.1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3.2 海洋科学理论对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生态伦理学理论
2.5.1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2.5.2 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
第三章 福建省滨海旅游开发要素评价
3.1 滨海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3.2 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3.2.1 借鉴国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标准的困难
3.2.2 滨海旅游资源分类方案的构建
3.2.3 滨海旅游资源评价
3.3 区域背景条件分析
3.3.1 区位条件分析
3.3.2 自然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4 客源市场分析
3.4.1 客源市场规模与收入
3.4.2 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3.4.3 客源市场需求分析
3.5 福建省滨海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3.5.1 优势(S)分析
3.5.2 劣势(W)分析
3.5.3 机遇(O)分析
3.5.4 威胁(T)分析
第四章 福建滨海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4.1 滨海旅游开发的原则及战略定位
4.1.1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的原则
4.1.2 福建省滨海旅游开发的战略定位
4.2 滨海旅游产品体系与开发研究
4.2.1 滨海城市旅游
4.2.2 滨海生态旅游
4.2.3 滨海文化旅游
4.2.4 滨海风情旅游
4.3 滨海旅游形象策划模式
4.3.1 滨海旅游形象定位
4.3.2 滨海旅游形象策划模式
4.4 滨海旅游市场营销模式
4.4.1 形象制胜战略
4.4.2 竞争优势战略
4.4.3 品牌支撑战略
4.4.4 产品升级战略
4.5 滨海旅游投资运营模式
4.5.1 政府主导模式
4.5.2 国有资本控股模式
4.5.3 民营资本经营模式
第五章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厦门滨海城市特色旅游开发研究
5.1.1 滨海城市特色旅游资源
5.1.2 厦门滨海城市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5.2 滨海城市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及创意
5.2.1 打“海峡游”牌,做好“台”文章
5.2.2 构建中国唯一海岛特区城市的旅游品牌
5.2.3 开发无居民岛生态旅游,与海岛城市呼应
5.2.4 明确市场定位、加强旅游促销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探讨[J]. 韩卢敏. 亚太经济. 2004(S1)
[2]无居民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放鸡岛为例[J]. 陈烈,王山河,丁焕峰,王华. 经济地理. 2004(03)
[3]基于SWOT分析的西部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发展研究[J]. 董鸿安,汪焰. 北方经贸. 2004(02)
[4]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以闽台地区为例[J]. 韩卢敏,李爽. 亚太经济. 2004(01)
[5]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与管理保护对策[J]. 黄发明,谢在团. 台湾海峡. 2003(04)
[6]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体系[J]. 袁书琪,郑耀星. 体育学刊. 2003(02)
[7]湖泊旅游开发模式与21世纪发展趋势研究[J]. 周玲强,林巧. 经济地理. 2003(01)
[8]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观——现代人与自然关系两大反思之比较[J]. 周兰珍.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9]论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J]. 夏学英. 经济地理. 2002(05)
[10]我国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 刘冬雁,刘兰. 海岸工程. 2002(02)
本文编号:3204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20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