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古戏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5 16:20
弋阳位于赣东北地区,信江中游,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的发源地。明清时期,随着弋阳腔的兴起和流传,古戏台曾经遍布弋阳的各个角落,直至清末民初,仍兴盛不衰。弋阳古戏台的产生和发展受弋阳本土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宗教活动的影响尤为深远。从宗教祭祀表演的三层桌子到民间弋阳腔目连戏的表演的三层花台,最后到弋阳古戏台所形成的独特的六个上下场门的戏台形制,可以看出宗教对弋阳古戏台的形成过程的痕迹。弋阳古戏台的形制和结构大致分为神庙台、祠堂台、万年台、草台等几种类型,其中最多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西李古戏台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古戏台,其结构独特,一般戏台只有上下两个场门,乐手一般在戏台两侧演奏。而弋阳腔古戏台则有六个上下场门,乐手在舞台正中“凹”字形区域演出。这种结构是其它地方的古戏台所没有的。弋阳古戏台数量众多,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戏台,至今在弋阳县的湾里、方墩、曹溪、马山、东港、姚畈、上童、西童、辜家、杉山街等村庄还保留着很多古戏台。弋阳古戏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既是研究弋阳地方戏曲的载体,也是研究弋阳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研究赣地建筑的...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弋阳县城古地图
这种辖地的变化,为南戏1由浙江进入古弋阳提供了可能。直至江浙地区,是往来于江浙的通衢要道。南面与铅山分水二关,进入福建建阳地区。西面连接贵溪,南行可赣县,直插大庾岭梅关,达广东韶关地区;西行经抚州、区,穿湘而过,达贵州安顺和云南滇东地区。北面背靠,折西朔江而上,经湖北,达四川;北上景德镇,至皖”
宋朝南渡以后,南戏盛行,地处赣东北的演出活动,当时的宰相陈康伯和礼部尚书文化戏曲交流频繁。据传浙江温州乐清人王县,就曾在碧落洞天书院(元代改名叠山书剧本,这些剧目在弋阳县及赣东北一带流殷家大队在洪迈的孙子洪子成夫妇合葬墓二十一个瓷质戏俑,姿态各异,生旦净丑年(公元 1186 年),从墓葬瓷质戏俑来看,在绍兴年间均属江南东路管辖,与浙江关系赣东北一带市民和农村广大群众的喜爱与口相对稳定。到明初,江西的经济迅速得到被称为江西的“四大名镇”先后崛起。江右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波古戏台及其建筑艺术[J]. 黄定福. 宁波通讯. 2007(06)
[2]古戏台的形成及其演变[J]. 王慧慧. 文博. 2006(04)
[3]弋阳腔古戏台[J]. 许小轩. 审计与理财. 2004(04)
[4]论乐平古戏台的艺术特征[J]. 丘斌,张苇. 东南文化. 2003(12)
[5]解读乐平古戏台[J]. 蒋良善,华丽亚. 创作评谭. 2003(06)
[6]论中国的驯稻──江西万年仙人洞是水稻起源地[J]. 张佩琪. 农业考古. 1998(01)
[7]赣剧与乐平古戏台[J]. 黄辉富. 戏曲艺术. 1997(02)
本文编号:3212501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弋阳县城古地图
这种辖地的变化,为南戏1由浙江进入古弋阳提供了可能。直至江浙地区,是往来于江浙的通衢要道。南面与铅山分水二关,进入福建建阳地区。西面连接贵溪,南行可赣县,直插大庾岭梅关,达广东韶关地区;西行经抚州、区,穿湘而过,达贵州安顺和云南滇东地区。北面背靠,折西朔江而上,经湖北,达四川;北上景德镇,至皖”
宋朝南渡以后,南戏盛行,地处赣东北的演出活动,当时的宰相陈康伯和礼部尚书文化戏曲交流频繁。据传浙江温州乐清人王县,就曾在碧落洞天书院(元代改名叠山书剧本,这些剧目在弋阳县及赣东北一带流殷家大队在洪迈的孙子洪子成夫妇合葬墓二十一个瓷质戏俑,姿态各异,生旦净丑年(公元 1186 年),从墓葬瓷质戏俑来看,在绍兴年间均属江南东路管辖,与浙江关系赣东北一带市民和农村广大群众的喜爱与口相对稳定。到明初,江西的经济迅速得到被称为江西的“四大名镇”先后崛起。江右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波古戏台及其建筑艺术[J]. 黄定福. 宁波通讯. 2007(06)
[2]古戏台的形成及其演变[J]. 王慧慧. 文博. 2006(04)
[3]弋阳腔古戏台[J]. 许小轩. 审计与理财. 2004(04)
[4]论乐平古戏台的艺术特征[J]. 丘斌,张苇. 东南文化. 2003(12)
[5]解读乐平古戏台[J]. 蒋良善,华丽亚. 创作评谭. 2003(06)
[6]论中国的驯稻──江西万年仙人洞是水稻起源地[J]. 张佩琪. 农业考古. 1998(01)
[7]赣剧与乐平古戏台[J]. 黄辉富. 戏曲艺术. 1997(02)
本文编号:3212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21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