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游客照片的皖南古村落目的地意象——以安徽宏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06 16:21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目的地形象形成的前提,也是游客旅游决策的前置变量。成熟的游客将会投入更多资源参与决策过程,也更依赖目的地意象而非目的地形象作出旅游决策。本文以安徽宏村为案例地,以发表在旅游社交网站中的游客照片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11软件进行内容编码,并用UCINET6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编码后的节点数据进行了共现网络的量化分析,从景观元素及元素组合两个层面解读游客对宏村的意象感知。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和建筑构成了游客凝视下宏村的主体意象元素。由徽派特色民居和古村落水景等元素构成的"水墨宏村"意象游客关注度最高。空间上,各种景观元素有机组合,人文建筑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田园景观与古村群落相互映衬,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古村落乡村生活画卷相得益彰。本文还基于游客照片分析的目的地意象研究个案,解读了游客凝视焦点和核心诉求,总结了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及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结论有助于古村落目的地明确自身资源保护和利用方向,优化旅游产品开发和供给,精准打造古村落IP并进行市场营销。 

【文章来源】:资源科学. 2020,42(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基于游客照片的皖南古村落目的地意象——以安徽宏村为例


当地人居民活动的节点共现网络

布局图,父节点


根据图2可以判断节点共现网络形成的主要聚类成分组合。首先,人文建筑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构成第一类宏村旅游意象组合。以徽派特色民居、水景、植物为代表的宏村自然风光、建筑、动植物是宏村的基底意象元素组合。主要组合元素有荷花、桥梁、蓝天白云、山景、水景、徽派建筑、植物等,这类共现聚类组合的元素数量较多而且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极强。其中,水景和徽派特色民居意象元素共同出现的频次最高,徽派特色民居和水景成了游客对宏村感知的必备意象元素组合,这些元素共同构成宏村的“水墨魂”。以静谧的南湖、月沼为代表的水景为依托,以湖边粉墙黛瓦的徽派特色民居为主体对象,以悬湖的半月拱桥、亭亭玉立的荷花为点缀的秀美乡村图景成为了游客眼中典型的宏村意象。这些“映日荷花别样红”“山水长天,斜阳半抹”的自然风光,以及傍水而居,富有生活气息的村居生活,对游客具有巨大的感官吸引力。山水风光意象的捕捉偏好体现了游客对自然的亲近,徽派特色民居和建筑意象则体现了游客对传统建筑的审美情趣。图2 子节点共现网络的主成分布局图

布局图,子节点,布局图,成分


图1 重要的父节点共现网络第1类宏村基底意象组合与其他意象类别构成另外2种主要的意象聚类组合。田园景观与古村群落相互映衬构成第2类宏村旅游意象。宏村所处的地理位置,背靠群山,山峦上的苍翠植被与山下的阡陌农田相互映衬。这种自然、人文与田园风景相映的山水田园聚落画面颇受游客偏爱。父节点网络显示田园景观与自然风光共现次数最多,其次是建筑。子节点网络显示,农田景观与山景之间的关联度较高,游客偏向于捕捉以油菜花为代表的农田景观元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模型及湘西实证[J]. 刘春腊,徐美,刘沛林,曾凡超.  地理学报. 2020(02)
[2]嵌入性对古村落旅游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J]. 刘逸,黄凯旋,保继刚,覃杨.  地理科学. 2020(01)
[3]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卢松,张小军.  经济地理. 2019(12)
[4]基于扎根理论与文本分析的海洋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以夏威夷为例[J]. 蔡礼彬,罗威.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4)
[5]不同来源地旅游者对北京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基于深度学习的Flickr图片分析[J]. 邓宁,刘耀芳,牛宇,计卫星.  资源科学. 2019(03)
[6]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识别与分析——基于游客体验的视角[J]. 胡家镜,万秋,吕兴洋,张垭欧.  资源科学. 2019(03)
[7]基于元分析的旅游者重游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刘法建,徐金燕,吴楠.  旅游科学. 2019(01)
[8]旅游小企业成长路径及其驱动机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 尹寿兵,郭强,刘云霞.  地理研究. 2018(12)
[9]基于网络数据文本分析的目的地形象维度分异研究——以南京为例[J]. 徐菲菲,剌利青,Ye Feng.  资源科学. 2018(07)
[10]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J]. 杨立国,龙花楼,刘沛林,刘小兰.  人文地理. 2018(03)



本文编号:3214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214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6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