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5 22:32
生态旅游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到自然中去旅游,并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损害。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渗透,生态旅游逐步吸收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一个富有涵义的概念。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热潮,一方面给旅游地乃至整个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可见作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向的生态旅游本身也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旅游学、生态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理论依据,从其概念的产生演变入手,集中分析研究了目前在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矛盾和成因,并就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行研究和探讨,全文共四章。 引言介绍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出发点、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思路。 第一章阐述生态旅游产生的科学基础及其定义内涵。本文认为生态旅游产生的科学背景是全新自然观的逐步形成、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日趋强烈。生态旅游既是一种旅游产品,同时又承担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责任。 第二章阐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一方面生态...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生态旅游概述
一、 生态旅游产生的理论背景
二、 生态旅游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二、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三、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第三章 现状分析
一、 优势、前景
二、 问题、矛盾
三、 成因分析
第四章 对策思路
一、 总体要求
二、 发展原则
三、 对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J]. 钟林生,肖笃宁. 生态学报. 2000(05)
[2]三种供需关系论[J]. 叶文虎,邓文碧,陈剑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03)
[3]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机制——人地关系矛盾反思[J]. 陈国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03)
[4]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 陶伟. 旅游学刊. 2000(05)
[5]青海生态旅游发展构想[J]. 朱丽东. 经济地理. 2000(04)
[6]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类型及保育对策[J]. 明庆忠,李宏,徐天任. 经济地理. 2000(04)
[7]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J]. 杨新军,牛栋,吴必虎. 经济地理. 2000(04)
[8]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J]. 牛亚菲,王文彤. 国外城市规划. 2000(03)
[9]旅游业与环境:旅游研究中一个不老的话题[J]. 匡林. 旅游学刊. 2000(04)
[10]生产剩余与消费剩余:人与自然和谐的探索[J]. 毛锋,叶文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02)
本文编号:3302904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生态旅游概述
一、 生态旅游产生的理论背景
二、 生态旅游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二、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三、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第三章 现状分析
一、 优势、前景
二、 问题、矛盾
三、 成因分析
第四章 对策思路
一、 总体要求
二、 发展原则
三、 对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J]. 钟林生,肖笃宁. 生态学报. 2000(05)
[2]三种供需关系论[J]. 叶文虎,邓文碧,陈剑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03)
[3]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机制——人地关系矛盾反思[J]. 陈国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03)
[4]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 陶伟. 旅游学刊. 2000(05)
[5]青海生态旅游发展构想[J]. 朱丽东. 经济地理. 2000(04)
[6]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类型及保育对策[J]. 明庆忠,李宏,徐天任. 经济地理. 2000(04)
[7]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J]. 杨新军,牛栋,吴必虎. 经济地理. 2000(04)
[8]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J]. 牛亚菲,王文彤. 国外城市规划. 2000(03)
[9]旅游业与环境:旅游研究中一个不老的话题[J]. 匡林. 旅游学刊. 2000(04)
[10]生产剩余与消费剩余:人与自然和谐的探索[J]. 毛锋,叶文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02)
本文编号:3302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30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