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23:43
攀西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所处地理位置既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又具有较强的挑战性。该区域位于旅游大省云南及旅游资源富集的甘孜州之间,处于滇、川、藏旅游大联盟的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带腹心位置,有着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处理好攀西各地区内部之间及攀西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就攀西地区内部、攀西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如何建立一种稳定和谐、互惠共赢、动态平衡的竞合关系,促进该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本文借用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首先,阐述了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的意义、有关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综述及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论和概念,建立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总结了攀西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对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该区域旅游竞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攀西地区区域旅游发展状况,运用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提出了该区域旅游竞合的发展思路、相关战略措施和对策。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的意义
1.1.1 为省际间区域合作奠定基础
1.1.2 有利于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
1.1.3 避免旅游开发各自为政,节约投资成本
1.1.4 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吸引力, 增强竞争力
1.2 本文研究基本框架
第二章 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关于区域旅游竞争的研究
2.2 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对攀西地区旅游的研究
2.3.1 对凉山州旅游的研究
2.3.2 对攀枝花的旅游研究
2.3.3 对攀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
2.4 区域旅游合作相关支撑理论
2.4.1 增长极理论
2.4.2 地域分工及优势理论
2.4.3 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理论
2.4.4 “点-轴系统”理论
2.5 关于区域旅游及区域旅游合作的界定
2.5.1 区域旅游
2.5.2 区域旅游竞-合
2.5.3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界定
第三章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可行性分析
3.1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资源特点及竞合现状
3.1.1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资源概况
3.1.2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现状分析
3.2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3.2.1 攀西地区整体旅游承载力大,单体景区旅游承载力小
3.2.2 川、滇、藏三省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相似性和互补性
3.3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可行性分析
3.3.1 良好的地缘优势,为区域内及区际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3.2 攀枝花市和西昌市可作为两个增长极,带动区域联动发展
3.3.3 区域内旅游经济主体的主观意愿,为区域旅游合作铺平了道路
3.3.4 冬旅会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3.3.5 区际间旅游客源市场的互补性强,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契机
第四章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4.1 区域旅游竞合的基本思路
4.1.1 旅游中心城市带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4.1.2 整合旅游资源
4.1.3 区域内部注重纵向合作,区际间注重横向合作
4.1.4 正确评估合作主体的利益及其补偿
4.1.5 建立双核心、多层次、圈层式的区域旅游竞合模式
4.2 区域旅游竞合的对策
4.2.1 树立攀西大旅游圈观念,营造旅游大环境
4.2.2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构建互补的优势旅游产品群
4.2.3 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4.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4.2.5 构建主题明确、层次分明的旅游系列产品
4.2.6 营建区内旅游交通,通过交通“公交化”扩展客源市场
4.2.7 抓住机遇,促进营销整合
4.2.8 加强区域旅游商品开发
4.2.9 继续筹办冬季旅游交易会,建设攀西地区无障碍旅游区
4.2.10 建立旅游竞合政策机制
4.2.11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与交流,实现旅游信息一体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文献综述[J]. 温秀,李树民,杜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11)
[2]浅析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机制[J]. 徐艺. 商场现代化. 2007(26)
[3]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 吴军. 旅游学刊. 2007(08)
[4]19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J]. 马晓冬,司绪华,朱传耿. 人文地理. 2007(04)
[5]旅游区域:对四种常见“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的质疑初探[J]. 徐小波,沈伟丽,许俊.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6]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兼论中、日、韩旅游合作的推进[J]. 马波. 旅游学刊. 2007(05)
[7]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初步分析[J]. 舒小林,王爱忠,麻新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02)
[8]区域旅游竞合化研究模型构建分析[J]. 孙晓宇,宋娜. 科学大众. 2007(03)
[9]攀枝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措施[J]. 赖启航.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7(01)
[10]跨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陕甘豫三省为例[J]. 牛江艳,曹荣林,杨新军. 人文地理. 2007(01)
硕士论文
[1]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D]. 是丽娜.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30914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的意义
1.1.1 为省际间区域合作奠定基础
1.1.2 有利于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
1.1.3 避免旅游开发各自为政,节约投资成本
1.1.4 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吸引力, 增强竞争力
1.2 本文研究基本框架
第二章 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关于区域旅游竞争的研究
2.2 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对攀西地区旅游的研究
2.3.1 对凉山州旅游的研究
2.3.2 对攀枝花的旅游研究
2.3.3 对攀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
2.4 区域旅游合作相关支撑理论
2.4.1 增长极理论
2.4.2 地域分工及优势理论
2.4.3 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理论
2.4.4 “点-轴系统”理论
2.5 关于区域旅游及区域旅游合作的界定
2.5.1 区域旅游
2.5.2 区域旅游竞-合
2.5.3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界定
第三章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可行性分析
3.1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资源特点及竞合现状
3.1.1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资源概况
3.1.2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现状分析
3.2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3.2.1 攀西地区整体旅游承载力大,单体景区旅游承载力小
3.2.2 川、滇、藏三省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相似性和互补性
3.3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可行性分析
3.3.1 良好的地缘优势,为区域内及区际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3.2 攀枝花市和西昌市可作为两个增长极,带动区域联动发展
3.3.3 区域内旅游经济主体的主观意愿,为区域旅游合作铺平了道路
3.3.4 冬旅会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3.3.5 区际间旅游客源市场的互补性强,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契机
第四章 攀西地区区域旅游竞合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4.1 区域旅游竞合的基本思路
4.1.1 旅游中心城市带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4.1.2 整合旅游资源
4.1.3 区域内部注重纵向合作,区际间注重横向合作
4.1.4 正确评估合作主体的利益及其补偿
4.1.5 建立双核心、多层次、圈层式的区域旅游竞合模式
4.2 区域旅游竞合的对策
4.2.1 树立攀西大旅游圈观念,营造旅游大环境
4.2.2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构建互补的优势旅游产品群
4.2.3 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4.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4.2.5 构建主题明确、层次分明的旅游系列产品
4.2.6 营建区内旅游交通,通过交通“公交化”扩展客源市场
4.2.7 抓住机遇,促进营销整合
4.2.8 加强区域旅游商品开发
4.2.9 继续筹办冬季旅游交易会,建设攀西地区无障碍旅游区
4.2.10 建立旅游竞合政策机制
4.2.11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与交流,实现旅游信息一体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文献综述[J]. 温秀,李树民,杜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11)
[2]浅析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机制[J]. 徐艺. 商场现代化. 2007(26)
[3]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 吴军. 旅游学刊. 2007(08)
[4]19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J]. 马晓冬,司绪华,朱传耿. 人文地理. 2007(04)
[5]旅游区域:对四种常见“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的质疑初探[J]. 徐小波,沈伟丽,许俊.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6]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兼论中、日、韩旅游合作的推进[J]. 马波. 旅游学刊. 2007(05)
[7]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初步分析[J]. 舒小林,王爱忠,麻新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02)
[8]区域旅游竞合化研究模型构建分析[J]. 孙晓宇,宋娜. 科学大众. 2007(03)
[9]攀枝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措施[J]. 赖启航.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7(01)
[10]跨省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陕甘豫三省为例[J]. 牛江艳,曹荣林,杨新军. 人文地理. 2007(01)
硕士论文
[1]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D]. 是丽娜.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30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33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