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的价值及旅游开发研究 ——以西安市大兴善寺的保护与开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14 23:15
在全球一体化的快速进程中,城市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历史文化遗产也在逐渐消失,城市记忆被一点一点的磨灭。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呼吁文化遗产的保护。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传入、依附、冲突、变化、适应、融合深深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佛教文化强大的融合性及包容性,同时也积淀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对佛教文化的信仰包会了中国各民族感情与心理结构的凝聚,对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起着巨大的作用。论文以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从文化融合的角度分析了佛教文化中国化过程中从佛教教义、仪轨到寺院建设上体现出来的融摄性、调和性等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特点对于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价值,提出城市规划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方法,强调新旧协同,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以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等观点。同时通过探讨佛教文化要素在城市建设中的表达,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发挥佛教文化在城市中的价值意义,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丰富城市人文景观,提升城市形象,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大兴...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无锡开幕式
统一台湾有现实意义。如图(1.1、1.2)是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与闭幕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佛教文化事业的研与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城市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研究佛教文化在传入与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新旧文化的融合、多元文化共融对今天的城市处理文化和谐具有借鉴作用。
图2.1释迎牟尼图片来源:http://image.zg巧.c可/OL].http:肠log.sina.com.cnzeairanqiqi,200企12屯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安藤忠雄空间转换四部曲[J]. 冯琳. 山西建筑. 2008(12)
[2]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王星光,贾兵强. 广西民族研究. 2008(01)
[3]追求和谐城市文化本质特征回归[J]. 李先逵. 建筑学报. 2007(12)
[4]洛阳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 谢娟,梁留科,桓占伟,李华辰.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10)
[5]浅议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J]. 王丹,万俏宇. 科技广场. 2007(10)
[6]黄金纽带可融冰——方立天教授谈中日佛教文化交流[J]. 张伟慧,余葶. 中国宗教. 2007(07)
[7]中国的宗教和谐与社会和谐[J]. 阚保平. 中国宗教. 2007(07)
[8]世界佛教论坛与普陀山佛教旅游发展研究[J]. 高军,王文洪. 资料通讯. 2006(11)
[9]佛教理念与世界和谐[J]. 方立天. 今日中国论坛. 2006(05)
[10]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 牛延锋. 江淮论坛. 2006(01)
硕士论文
[1]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研究[D]. 桓占伟.河南大学 2008
[2]传统风水思想对中国佛寺园林的影响[D]. 丁兆光.上海交通大学 2007
[3]西安草堂寺发展规划问题研究[D]. 刘奕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4]西安大兴善寺发展规划问题研究[D]. 李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宗教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 翟文.兰州大学 2007
[6]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程春旺.南京师范大学 2007
[7]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D]. 程孝良.成都理工大学 2007
[8]潍坊市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D]. 李强.山东大学 2007
[9]历史古城的保护开发与中国城市发展[D]. 谭卫.暨南大学 2006
[10]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野下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蔡加珍.华侨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43358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无锡开幕式
统一台湾有现实意义。如图(1.1、1.2)是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与闭幕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佛教文化事业的研与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城市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研究佛教文化在传入与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新旧文化的融合、多元文化共融对今天的城市处理文化和谐具有借鉴作用。
图2.1释迎牟尼图片来源:http://image.zg巧.c可/OL].http:肠log.sina.com.cnzeairanqiqi,200企12屯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安藤忠雄空间转换四部曲[J]. 冯琳. 山西建筑. 2008(12)
[2]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王星光,贾兵强. 广西民族研究. 2008(01)
[3]追求和谐城市文化本质特征回归[J]. 李先逵. 建筑学报. 2007(12)
[4]洛阳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 谢娟,梁留科,桓占伟,李华辰.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10)
[5]浅议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J]. 王丹,万俏宇. 科技广场. 2007(10)
[6]黄金纽带可融冰——方立天教授谈中日佛教文化交流[J]. 张伟慧,余葶. 中国宗教. 2007(07)
[7]中国的宗教和谐与社会和谐[J]. 阚保平. 中国宗教. 2007(07)
[8]世界佛教论坛与普陀山佛教旅游发展研究[J]. 高军,王文洪. 资料通讯. 2006(11)
[9]佛教理念与世界和谐[J]. 方立天. 今日中国论坛. 2006(05)
[10]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 牛延锋. 江淮论坛. 2006(01)
硕士论文
[1]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研究[D]. 桓占伟.河南大学 2008
[2]传统风水思想对中国佛寺园林的影响[D]. 丁兆光.上海交通大学 2007
[3]西安草堂寺发展规划问题研究[D]. 刘奕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4]西安大兴善寺发展规划问题研究[D]. 李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宗教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 翟文.兰州大学 2007
[6]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程春旺.南京师范大学 2007
[7]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D]. 程孝良.成都理工大学 2007
[8]潍坊市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D]. 李强.山东大学 2007
[9]历史古城的保护开发与中国城市发展[D]. 谭卫.暨南大学 2006
[10]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野下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蔡加珍.华侨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43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34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