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动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0 04:21
近年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挖掘和探讨旅游产业在消除贫困问题上的潜力和能力。以发展旅游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即“旅游扶贫”,是近年来旅游部门主动参与扶贫工作的创举,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我国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遍布20余个省、区、市。只要是喀斯特地区,几乎都不同程度发育有喀斯特旅游资源。但喀斯特地区又是我国的贫困地区,喀斯特贫困成为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喀斯特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旅游扶贫过程中的动力机制问题,对推动该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进行分析,试图为喀斯特地区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旅游脱贫之路。文章首先通过梳理与总结旅游扶贫的基础理论,包括旅游扶贫的核心理论、相关理论和支撑理论,深化了对旅游扶贫的认识和理解。然后,从分析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找出了影响其扶贫开发的诸多动力要素和系统因子。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动力机制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对该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对旅游扶贫动力系统的研究,以及对如何优化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最后,本文以贵州黄果树典型喀斯特地...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旅游动力机制的研究运用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2.1 旅游扶贫核心理论
2.1.1 PPT战略
2.1.2 社区参与理论
2.1.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旅游扶贫相关理论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系统论
2.3 旅游扶贫支撑理论
2.3.1 共生理论
2.3.2 旅游乘数及漏损理论
2.3.3 福利经济学理论
3 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现状及动力要素分析
3.1 喀斯特地区发展概况
3.2 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现状
3.2.2 存在问题
3.3 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动力要素
3.3.1 旅游资源要素
3.3.2 市场需求要素
3.3.3 政策要素
3.3.4 多主体要素
3.3.5 其它要素
4 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动力机制
4.1 旅游扶贫的动力系统
4.1.1 供给系统
4.1.2 需求系统
4.1.3 社区参与系统
4.1.4 扶持系统
4.1.5 中介系统
4.2 旅游扶贫的动力系统运行机制
4.2.1 动力传输机制
4.2.2 驱动反馈机制
4.2.3 磨擦离散机制
4.3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的优化
4.3.1 要素和目标的共生化
4.3.2 主体的利益化
4.3.3 系统的组织化
4.3.4 社区的舞台化
5 案例分析——贵州黄果树典型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动力机制及优化
5.1 样区概况
5.1.1 黄果树风景区概况
5.1.2 黄果树社区发展状况
5.2 黄果树旅游扶贫的动力机制分析
5.2.1 动力主体状况分析
5.2.2 动力驱动机制
5.2.3 动力反向机制
5.3 黄果树旅游扶贫动力机制的优化途径
5.3.1 权利划分
5.3.2 利益补偿
5.3.3 系统平衡
5.3.4 主体共生
5.4 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旅游产业范围与地位问题的思考[J]. 高舜礼. 旅游学刊. 2007(11)
[2]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 杨军. 旅游科学. 2006(04)
[3]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 邹统钎. 旅游学刊. 2006(03)
[4]自下而上:张家堡乡旅游扶贫开发思路评析及补遗[J]. 谷玉芬,张利民.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5]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尹华光,晏海清,尹美菊. 商业研究. 2005(01)
[6]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J]. 梁明珠. 旅游学刊. 2004(06)
[7]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 王兴水,甘巧林,尚志海.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4(04)
[8]不同参与主体在参与式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研究[J]. 卢敏,王艳国.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9]基于政策实践的广东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探析[J]. 李国平. 旅游学刊. 2004(05)
[10]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初探[J]. 李永文,陈玉英. 经济地理. 2004(04)
本文编号:3486563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旅游动力机制的研究运用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2.1 旅游扶贫核心理论
2.1.1 PPT战略
2.1.2 社区参与理论
2.1.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旅游扶贫相关理论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系统论
2.3 旅游扶贫支撑理论
2.3.1 共生理论
2.3.2 旅游乘数及漏损理论
2.3.3 福利经济学理论
3 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现状及动力要素分析
3.1 喀斯特地区发展概况
3.2 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现状
3.2.2 存在问题
3.3 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动力要素
3.3.1 旅游资源要素
3.3.2 市场需求要素
3.3.3 政策要素
3.3.4 多主体要素
3.3.5 其它要素
4 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动力机制
4.1 旅游扶贫的动力系统
4.1.1 供给系统
4.1.2 需求系统
4.1.3 社区参与系统
4.1.4 扶持系统
4.1.5 中介系统
4.2 旅游扶贫的动力系统运行机制
4.2.1 动力传输机制
4.2.2 驱动反馈机制
4.2.3 磨擦离散机制
4.3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的优化
4.3.1 要素和目标的共生化
4.3.2 主体的利益化
4.3.3 系统的组织化
4.3.4 社区的舞台化
5 案例分析——贵州黄果树典型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的动力机制及优化
5.1 样区概况
5.1.1 黄果树风景区概况
5.1.2 黄果树社区发展状况
5.2 黄果树旅游扶贫的动力机制分析
5.2.1 动力主体状况分析
5.2.2 动力驱动机制
5.2.3 动力反向机制
5.3 黄果树旅游扶贫动力机制的优化途径
5.3.1 权利划分
5.3.2 利益补偿
5.3.3 系统平衡
5.3.4 主体共生
5.4 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旅游产业范围与地位问题的思考[J]. 高舜礼. 旅游学刊. 2007(11)
[2]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 杨军. 旅游科学. 2006(04)
[3]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 邹统钎. 旅游学刊. 2006(03)
[4]自下而上:张家堡乡旅游扶贫开发思路评析及补遗[J]. 谷玉芬,张利民.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5]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尹华光,晏海清,尹美菊. 商业研究. 2005(01)
[6]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J]. 梁明珠. 旅游学刊. 2004(06)
[7]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 王兴水,甘巧林,尚志海.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4(04)
[8]不同参与主体在参与式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研究[J]. 卢敏,王艳国.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9]基于政策实践的广东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探析[J]. 李国平. 旅游学刊. 2004(05)
[10]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初探[J]. 李永文,陈玉英. 经济地理. 2004(04)
本文编号:3486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48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