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游憩空间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0 15:24
城市湿地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自然景观,给居民带来美好的环境。在城市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将自然化入城市”,对规划“生态城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城市游憩空间的角度来探讨城市湿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导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本文分为5部分:1、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同时就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湿地和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作了分析。2、介绍了城市湿地的概念和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并阐述了开发城市湿地游憩空间对城市的重要性。3、对城市湿地游憩空间进行了系统分析,尝试性地分析了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的构成要素、宏观层次、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构建了初步的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理论体系。4、在第3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湿地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5、以青海省贵德县千姿湖黄河湿地为例,对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实证分析。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千姿湖景观保护层次图
和玫瑰等观赏性植物,因此以向日葵为主题,取名葵花村。千姿岛景区是林地和裸土地围合的空间,生态敏感性不强,适合露营,因此以户外露营为主要特色,属于旅游景区内的一个特种旅游景区。(见图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湿地旅游资源的探讨[J]. 刘慧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2]创建盐城国家滨海湿地公园的构想——江苏淤泥质海岸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 葛云健,张忍顺,杨桂山. 资源科学. 2007(01)
[3]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 吕咏,陈克林. 湿地科学. 2006(04)
[4]对景观规划中城市湿地合理利用的探讨——以吴江林业生态科技园为例[J]. 刘志强,洪亘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6(03)
[5]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及原则[J]. 王晓文,曾从盛.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03)
[6]人工湿地在城市生态中的环境效应[J]. 金研铭,徐惠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6(02)
[7]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J]. 关午军,李路平. 重庆建筑. 2006(03)
[8]成都活水公园 体验亲水主题 构建城市湿地[J]. 唐勇,刘妍,刘娜. 城乡建设. 2006(03)
[9]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 卜菁华,王洋. 华中建筑. 2005(02)
[10]论中国的湿地保护与管理[J]. 黄成才. 林业资源管理. 2004(05)
硕士论文
[1]基于市民需求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D]. 马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
[2]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的营造[D]. 侍菲菲.东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87527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千姿湖景观保护层次图
和玫瑰等观赏性植物,因此以向日葵为主题,取名葵花村。千姿岛景区是林地和裸土地围合的空间,生态敏感性不强,适合露营,因此以户外露营为主要特色,属于旅游景区内的一个特种旅游景区。(见图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湿地旅游资源的探讨[J]. 刘慧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2]创建盐城国家滨海湿地公园的构想——江苏淤泥质海岸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 葛云健,张忍顺,杨桂山. 资源科学. 2007(01)
[3]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 吕咏,陈克林. 湿地科学. 2006(04)
[4]对景观规划中城市湿地合理利用的探讨——以吴江林业生态科技园为例[J]. 刘志强,洪亘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6(03)
[5]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及原则[J]. 王晓文,曾从盛.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03)
[6]人工湿地在城市生态中的环境效应[J]. 金研铭,徐惠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6(02)
[7]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J]. 关午军,李路平. 重庆建筑. 2006(03)
[8]成都活水公园 体验亲水主题 构建城市湿地[J]. 唐勇,刘妍,刘娜. 城乡建设. 2006(03)
[9]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 卜菁华,王洋. 华中建筑. 2005(02)
[10]论中国的湿地保护与管理[J]. 黄成才. 林业资源管理. 2004(05)
硕士论文
[1]基于市民需求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D]. 马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
[2]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的营造[D]. 侍菲菲.东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87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48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