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精品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18:44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也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在一些地区,旅游景区还是地域形象的载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因此,旅游景区的资源品位、服务质量、环境氛围、管理水平,既是旅游业形象的总体体现,也是旅游者是否满意地实现旅游愿望的关键。张家界旅游是湖南省旅游的龙头,是湖南旅游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张家界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成为国内外旅游者首选目的地之一,经历了曲折起伏的历程,有着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目前又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基于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目标,将张家界的核心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精品化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既是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也是以点带面,将湖南大湘西地区旅游业融入更大发展空间进行研究的选择。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探讨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如何精品化。文章分析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精品化的背景以及研究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精品化的重要意义;并对国内外的旅游景区精品化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发展现状并论证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精品化的优势;依据问卷调查、访谈所...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一1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旅游精品建设目标下的张家界旅游环境管理对策研究[J]. 杨美霞.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08)
[2]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与重构——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 刘星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探讨[J]. 熊礼明. 商业时代. 2007(22)
[4]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制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黄潇婷. 旅游学刊. 2007(05)
[5]张家界游客、居民及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发展感知研究[J]. 欧阳润平,王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6]张家界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J]. 欧阳润平,王立.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6)
[7]旅游开发中的精品战略初探——以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为例[J]. 丁晓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8]张家界旅游商品市场开发研究[J]. 伍卓. 消费经济. 2005(05)
[9]旅游名牌景区建设问题研究[J]. 张丽华,陈丽萍.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3(02)
[10]城市社区旅游刍议[J]. 陈秀琼,甘武林.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博士论文
[1]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 夏赞才.湖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我国旅游景区品牌发展研究[D]. 陈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
[2]生态旅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式研究[D]. 甘武琳.广西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91464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一1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旅游精品建设目标下的张家界旅游环境管理对策研究[J]. 杨美霞.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08)
[2]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与重构——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 刘星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探讨[J]. 熊礼明. 商业时代. 2007(22)
[4]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制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黄潇婷. 旅游学刊. 2007(05)
[5]张家界游客、居民及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发展感知研究[J]. 欧阳润平,王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6]张家界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J]. 欧阳润平,王立.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6)
[7]旅游开发中的精品战略初探——以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为例[J]. 丁晓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8]张家界旅游商品市场开发研究[J]. 伍卓. 消费经济. 2005(05)
[9]旅游名牌景区建设问题研究[J]. 张丽华,陈丽萍.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3(02)
[10]城市社区旅游刍议[J]. 陈秀琼,甘武林.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博士论文
[1]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 夏赞才.湖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我国旅游景区品牌发展研究[D]. 陈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
[2]生态旅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式研究[D]. 甘武琳.广西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91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49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