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2 22:50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是近年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取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迅速兴起。旅游业是资源型产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旅游资源的长久永续利用。我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在近年旅游开发中显露出许多的弊端,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因此,科学地做好开发前期的调查与评价工作,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为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及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以及形成机制,论证了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旅游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以及古迹与建筑景观等4种类型,并依此将太姥山划分为游览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科普教育区、接待服务区以及管理区等5个功能区。文章运用定性和定量...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太姥山风景名胜游容来源
.全国其他地区瓤福建宁德地区口浙江温州地区.福建其他地区(2)从游客的性别看,男性游客占多数,男女游客比例各占64.4%和35.6%(图3)。从游客的年龄看,青年游客占绝大多数,15一24及25一34年龄段的游客各占34.4%和37.6%,45一60岁及15岁以下的人数较少,各占6.5%(图4)。瀚男.女图3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性别构成
(2)从游客的性别看,男性游客占多数,男女游客比例各占64.4%和35.6%(图3)。从游客的年龄看,青年游客占绝大多数,15一24及25一34年龄段的游客各占34.4%和37.6%,45一60岁及15岁以下的人数较少,各占6.5%(图4)。瀚男.女图3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性别构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资源多维价值的生态探悉[J]. 柳礼奎,路紫.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03)
[2]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 孙俊华,张洪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04)
[3]山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池喜梅,王孟本,王为民.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
[4]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综述[J]. 方怀龙.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2)
[5]试论生态旅游资源问题[J]. 赛江涛,张宝军. 河北林业科技. 2004(06)
[6]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再探讨[J]. 刘益. 旅游学刊. 2004(06)
[7]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评价[J]. 程道品,阳柏苏. 怀化学院学报. 2004(02)
[8]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J]. 朱青晓.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01)
[9]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 廖荣华. 邵阳学院学报. 2003(05)
[10]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J]. 丁娟,张光生,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本文编号:3622527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太姥山风景名胜游容来源
.全国其他地区瓤福建宁德地区口浙江温州地区.福建其他地区(2)从游客的性别看,男性游客占多数,男女游客比例各占64.4%和35.6%(图3)。从游客的年龄看,青年游客占绝大多数,15一24及25一34年龄段的游客各占34.4%和37.6%,45一60岁及15岁以下的人数较少,各占6.5%(图4)。瀚男.女图3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性别构成
(2)从游客的性别看,男性游客占多数,男女游客比例各占64.4%和35.6%(图3)。从游客的年龄看,青年游客占绝大多数,15一24及25一34年龄段的游客各占34.4%和37.6%,45一60岁及15岁以下的人数较少,各占6.5%(图4)。瀚男.女图3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性别构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资源多维价值的生态探悉[J]. 柳礼奎,路紫.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03)
[2]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 孙俊华,张洪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04)
[3]山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池喜梅,王孟本,王为民.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
[4]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综述[J]. 方怀龙.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2)
[5]试论生态旅游资源问题[J]. 赛江涛,张宝军. 河北林业科技. 2004(06)
[6]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再探讨[J]. 刘益. 旅游学刊. 2004(06)
[7]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评价[J]. 程道品,阳柏苏. 怀化学院学报. 2004(02)
[8]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J]. 朱青晓.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01)
[9]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 廖荣华. 邵阳学院学报. 2003(05)
[10]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J]. 丁娟,张光生,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本文编号:3622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62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