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非正规就业者污名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3 14:56
  旅游非正规就业者对旅游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公众对该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认知。文章以广东海陵岛为案例,从污名化的视角研究公众对旅游非正规就业者的认知及该群体的应对策略。公众认知方面,总结了游客、居民、正规就业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等对旅游非正规就业者的污名化叙事及演变。研究发现,旅游非正规就业者在公众污名的压力下,并没有带来"高自我污名",而是形成了一种"低污名、高自尊"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分析了非正规就业者应对污名的策略,提出"个体-情境"解释框架。研究认为,在该框架下,非正规就业者不仅具有了生存技能、应对危机的能力,也能够适应旅游经济规律,掌握应对政府运动式治理的技巧,拥有了选择能力和对抗公众污名能力,保持了相对积极的状态。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真实认知或职业偏见
    1.2 共性与旅游行业个性
    1.3 污名化:个体与情境互动
    1.4 可能的理论贡献:恶性循环还是群体亚文化?
2 研究设计(1)
    2.1 公众认知
    2.2 非正规就业者
3 公共污名(public stigma):公众如何看待旅游非正规就业者
    3.1 多主体的污名叙事
    3.2 公共污名的演变
4 人在江湖:非正规就业者如何应对污名
    4.1 个体污名应对
        4.1.1 有限度认可:正常的越轨者(normal deviant)
        4.1.2 通过社会比较,实现自我增强
    4.2 群体认同:江湖
        4.2.1 社会资本:半组织化的同乡
        4.2.2 旅游非正规经济的江湖
        4.2.3 适应了政府的运动式治理
        4.2.4 用脚投票、选择的能力
5“个人-情境”互动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旅游非正规就业居民的社会排斥感知研究——以珠玑古巷为例[J]. 张若阳,付萧萧,章牧,杜雯雯.  旅游学刊. 2019(05)
[2]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治理:5A景区治理的政策网络分析[J]. 孟威,保继刚.  旅游学刊. 2019(04)
[3]旅游非正规就业:职业发展的末端还是通道[J]. 梁增贤,谢春红.  旅游学刊. 2016(01)
[4]被忽视的真实力量:旅游非正规就业及其拉动效应[J]. 郭为,厉新建,许珂.  旅游学刊. 2014(08)
[5]旅游移民研究体系及方法初探[J]. 杨钊,陆林.  地理研究. 2008(04)



本文编号:3647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647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8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