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土地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协同提升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土地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协同提升机制研究 出处:《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承载力 评价 空间分异 提升机制 京津冀
【摘要】:土地承载力是区域协同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要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要素,构建由人均建设用地、规划人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耕地、人口密度、单位土地产出和土地利用率6项指标构成的京津冀土地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进行京津冀土地承载力评价与空间分异研究。研究表明:1)京津冀土地承载状态分为良好状态、一般状态、警戒状态和危机状态4个级别,空间分布上呈点状分散与带状聚集的分布特征;2)在京津冀经济发展快速与建设需求旺盛的环渤海地区、京津走廊、冀中南区域等均具有较好的土地承载状态;3)通过推进京津冀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统筹与协调配置,实施建设用地规模管理与空间管制机制,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可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资源需求。
[Abstract]:The land carrying capacity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 use. Applic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creening indexes, constructed by construction land per capita, planning consists of 6 indicators of the scale, the per capita arable land, population density, land output and land utilization rate per capita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land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system;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of land bearing Tianjin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research. Research shows that: 1)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land carrying condition into good condition, the general state, and the state of crisis alert level 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cattered punctate distribution and zonal aggregation; 2) in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mand in the ring Bohai area, Beijing Tianjin corridor, Hebei area have good capacity of land; 3)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allocation of land use in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scale management and space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land resources demand can guarante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GL118)
【分类号】:F301.2
【正文快照】: 0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土地承载能力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1-3],而区域发展程度、潜力与其土地资源禀赋相互耦合[4],与此同时,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由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跨区占用而突破本区域承载力的限制[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王德岱;;浅论土地承载力研究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原华荣;周仲高;黄洪琳;;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马景娜;苏维词;;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土地承载力差异分析[J];人民长江;2009年03期
4 赵瑾璐;李凤怡;;城镇化:围绕土地承载力的一场突围[J];前线;2013年06期
5 蔡海弘;李明明;胡德礼;;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广东化工;2013年12期
6 党承林;彭鸣春;;云南省易门县土地承载力的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1988年06期
7 刘季芸;周世怀;郝晓权;;广东省2000年土地承载力研究[J];热带地理;1990年04期
8 江爱良,卫林,刘允芬;自然资源的转化效率和土地承载力[J];自然资源;1990年05期
9 陈传美,郑垂勇,马彩霞;郑州市土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叶长明;胡放明;;咸宁:提升土地承载力[J];中国地产市场;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静;贾艳杰;;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陶军德;王洪权;;浅谈县级土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承载力研究[A];中国土地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王发曾;王新涛;吴国玺;万年庆;张本昀;王岩松;赵永;高建华;王倩;;第十一章 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与土地承载力[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邹蓝;中国耕地问题多 居安何能不思危(下)[N];大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霞;新疆土地承载力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飞秀;新疆土地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经济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2 王志永;武汉城市圈土地承载力及其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建洪;黄土台塬区土地承载力动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程莉;江汉平原土地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宏;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四川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6 余霜;雅安市雨城区土地承载力预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清;乌海市土地承载力预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格日乐;额济纳绿洲土地资源安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9 蔡成凤;基于土地承载力的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王婷;基于遥感影像的盘锦市土地承载力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46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4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