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三七生产组织模式对比研究
本文选题:三七 + 生产 ; 参考:《云南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三七别名为参三七、金不换等,与人参、西洋参同科同属。当代研究显示,三七的有效成分总皂苷含量甚至高于人参和西洋参,是名副其实的“参中之王”。随着社会上在各种疾病多发、亚健康状况堪忧,又基于科研技术的进步、临床经验的丰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三七的价值也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它不再只是一味有效的中药材,更应该作为一种天赐的全效健康品被人们所认知和使用。作为中药材三七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三七的生产种植是整个三七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三七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模式以及发展的条件都存在许多问题,削弱了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制约了三七产业的发展。可见,不论是未来对于三七产业的形成云南当地支柱型产业还是农民增收创富的作用,都需要对三七产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及其效益进行对比和研究,分析生产组织最优模式和各模式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模式间相互依存作用的关系。同时,通过各个生产模式研究,探讨适合云南三七产业发展的综合模式。首先,本研究是以产业组织理论、经济效率理论与劳动组织理论的理论知识为基底,从理论上探析生产组织模式和经济效益,并作为三七生产组织模式的理论知识依据。通过研究当前有关三七生产的现状,进一步开展云南三七生产种植的实证研究。在对家庭散户生产模式、种植大户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等多种生产组织模式的比较研究过程中,采取定性描述的对比方法,并结合各类生产组织模式的优缺点思考合理的生产组织模式发展方向。其次,在研究数据方面利用云南省文山市和砚山县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统计调研数据对现存的三七生产组织模式进行定量效益分析,以投入产出模型的形式进行实证定量分析。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两方面的结论为依据,深度分析各个生产组织模式存在的价值,由此总结出以龙头企业、三七合作组和散户为核心主体的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带动模式是三七生产组织模式未来的优化发展方向。再次,基于前半部分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三七生产组织模式包括家庭散户模式、种植大户模式以及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中,种植大户模式,通过统一生产管理,降低生产风险,经济效益相对较高。龙头企业模式呈现高投入、高收益的态势;散户家庭模式呈现小规模,低成本、低组织化的情形。第一,从成本、产出和利润的比较分析方面的得到,龙头企业综合利润是最佳,以高投入和产出为基础,获得较高收益。第二,从数据包络模型分析的计量分析,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效益最优。仅次于企业的是种植大户以及家庭散户模式。第三,综合比较三种主要的三七生产模式发现,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较为适合云南三七生产要求的生产组织模式。但是,现阶段云南三七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发展只是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较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设施市场等各个方面尚有不足。而作为较大占有比例的散户、大户模式依其灵活性和总体规模效益不可或缺,因此针对三七的种植特征不同于其他农产品,在总结研究结果过程中不能否认任何一种模式存在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因此,应客观正视各个模式的优缺点,对三七的生产组织模式进行优化,匹配各模式最合理的存在形式,找出云南三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问题和结论的基础上,对三七生产产业模式下生产组织模式发展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从云南三七生产组织模式优化的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内部的主要建议有:消减连作障碍瓶颈,借鉴国外成功模式;优化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纵向一体化模式;完善主体契约关系,保障组织各方利益。外部政策建议有:营造良好市场氛围,塑成优秀市场环境;落实政府部门职能,完善模式优化政策;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组织协调三七生产;培育新型生产主体,促使非农产业带动。
[Abstract]: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 economic efficiency theory and labor organization theory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t , output and profit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eudo - ginseng industry .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6.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谯宁;;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J];商;2015年39期
2 杜秉政;;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17期
3 李勇;付亮;谢洲;黄娟;王强;邓海龙;;广元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17期
4 徐贵昌;周国艳;;新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分析[J];云南农业;2015年09期
5 曹海禄;王卫权;;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5年08期
6 郭乔仪;鲁菊芬;王洪丽;张凤梅;;发展大姚县中药材产业探讨[J];云南农业;2015年08期
7 段文慧;;云南弥勒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5年04期
8 吴学志;吴昌远;张祖林;;昭通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云南科技管理;2014年06期
9 任培星;起建凌;;云南省半夏产业发展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4年11期
10 李秀;陈梦宣;宋小莉;;山东省中草药种植与旅游商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绿色手工皂的开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肖燕 ;张从华;;云南大姚规模化发展中药材产业[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2 卢玉美 ;罗扬;;海峡两岸中药材贸易现状及未来[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3 毕昌献;;中药材产业要着力实现“六个创新”[N];云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邹大光;传统中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2 郝刚;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法亮;山东省中草药产业组织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清华;云南省文山州三七产业化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2 王雪平;南郑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与产业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刘佳琪;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0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94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