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变化 + 景观格局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3期
【摘要】:以1987年、2000年、2014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ENVI,ArcGIS,Fragstats等软件,提取了土地利用信息,计算了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突出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耕地面积减少1 069.15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573.26km~2。2000—2014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461%,是1987—2000年的4倍。(2)景观结构上,耕地是流域的主导斑块,面积约占70%,30年来占景观面积的比例降低了3.85%,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建设用地日益发展为优势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指数增加了6.1%。耕地与建设用地斑块在景观中的变迁,使得流域自然生态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3)流域总体的景观特征表现为优势斑块明显,景观比较完整,但空间异质性较高而连通性较低。近30年来景观结构由较完整的大斑块主导、演化成小斑块圈点状穿孔于大斑块的格局,景观破碎化较为严重。
[Abstract]:Based on the Landsat image data of 1987, 2000 and 2014, the land use information was extracted, the landscape index was calculated,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on landscape pattern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with the aid of ENVII ArcGIS-Fragstats and other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 of land use in Nansihu Basin in the past 30 years is the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decreases by 1069.15km2, and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s by 1 573.26km~2.2000-2014 year. The comprehensive dynamic degree of land use is 0.461, which is 4 times of that in 1987-2000. The cultivated land is the dominant patch in the watershed, the area is about 70%, the proportion of land use in the landscape area has decreased 3.85% in the past 30 years, and the shape of the patch tends to be complex. The proportion index of construction land to landscape area increased by 6.1%.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patches in the landscape mak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watershed suffer more serious disturbance. The overal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 are as follows: the dominant patch is obvious and the landscape is relatively complete. But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is higher and the connectivity is lower.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was dominated by relatively complete large patches, and evolved into a pattern of small patch ring punctate perforation in the large patch pattern, and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was more serious.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流域的城市化水文效应与城市可持续发展”(41201166)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510290045)
【分类号】:F30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2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3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4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5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6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7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8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10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群弟;董玉祥;;广州市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测度与分析[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潘况一;;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丽江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5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6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9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10 记者 王高峰;调研城镇化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N];咸阳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刘桂芳;黄河中下游过渡区近20年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曹敏;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荣月静;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南京市碳储量与生物多样性功能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王亭停;海淀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屈永慧;不同土地资源要素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9 陆勇衡;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赵健龙;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996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99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