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民生活满意度评价及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2 15:46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土地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如何既保护耕地又保障经济发展成为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农村居民点整治作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的有力措施,在农村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农民作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最主要的利益相关人,让农民生活满意是整治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展开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的动力。农民对于整治效果是否满意,不同整治模式生活满意程度是否相同,哪些因素影响了生活满意度等,只有经过深入的调查、比较和分析,才能改进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提高农民满意度,维护农民权益,并促进农村居民点整治顺利开展。论文选取代表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3种不同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陶阳村、涧北村和前兴隆张店村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模糊综合评价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系统研究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并建立量化评价体系,对不同社区生活满意度及整体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比较满意度差异,探究满意度影响机制,提出完善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对策建议,以丰富和发展农村居民点整治和土地整治理论,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为:(1)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分析: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的生活产生最直观的影响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改良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潜在影响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等。首先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主要包括人均住房面积发生变化,房屋质量提高和空间格局更加合理,储物空间减少,居住消费增加;其次改变了生活环境,主要对卫生环境、绿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交环境产生影响,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最后是基本设施更加完善,包括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务服务设施,另外,交通便捷度得到提升。(2)农村居民点整治生活满意度评价:通过对三个社区的满意度综合评价得出,陶阳社区有83.28%的农民对整治效果满意,5.27%的农民感到不太满意,涧北社区有80.87%的农民对整治效果满意,7.53%的农民感到不太满意,前兴隆张店社区有78.91%的农民对整治效果满意,8.44%的农民感到不太满意。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民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总体是满意的,说明整治工作给农民带来实惠,得到农民的肯定。农民最满意的是基本设施,其次是生活环境,最后是居住条件。不同整治模式的总体满意度相差不大,对个别因素的满意程度存在差异。原地整治的陶阳村整体变化最小,所以对各方面的满意度比较均衡,只是绿化环境比另两个社区满意度低一些;异地搬迁的涧北村基本设施和居住条件改善最明显,但是耕作距离过远、储物空间不足,给农民带来不便,社区缺乏管理,治安环境不及另外两个社区;中心村合并的前兴隆张店社区基础设施最完善,但是效果不好,费用过高,导致居住消费的满意度低于另两个社区,农民土地集体流转,工作方式发生变化最大。(3)农村居民点整治生活满意度影响机制研究:农村居民点整治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整治前村庄的生活环境、地形,新社区是否合并、新社区的搬迁距离及距镇中心距离,村民的年龄、家庭人口、家庭种地规模、整治后家庭非农收入比重、旧房质量和旧房房龄。其中是否合并、整治后家庭非农收入比重和旧房房龄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其他因素产生负向影响,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有生活环境(P=0.000)、搬迁距离(P=0.001)、新村距镇中心距离(P=0.001)、家庭人口(P=0.003)、地形(P=0.005)和是否合并(P=0.008),均在1%水平上显著。农民整治前的生活环境越差、旧房质量越差,整治意愿就越强烈,整治效果越显著,因此农民的满意度就越高;搬迁距离过远导致农民耕作困难、家庭人口太多导致人均住房面积较小都会降低农民的满意度;处在丘陵、山地等地形复杂的农民非常希望搬迁到地形平坦的地区生活。(4)完善农村居民点整治建议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提高农民的满意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有针对性的引导土地流转,通过产业配套,拓展农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当地就业;(2)充分考虑村庄人口、产业结构、农民就业、消费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选址,控制社区规模;(3)增加村集体生活补贴,降低农民居住成本;(4)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尽可能满足农民意愿;(5)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后期维护,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01.2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佰林;蔡为民;张凤荣;姜广辉;关小克;;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微观尺度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9期
2 文博;刘友兆;夏敏;王玮;;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4期
3 冯双生;张桂文;;德国农村建设对我国宅基地置换的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06期
4 朱政;贺清云;朱翔;;农村社区选址适宜性的空间分析研究——以株洲市云田镇为例[J];人文地理;2016年03期
5 张凤荣;周建;张佰林;;基于内部用地结构及其功能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辨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6 师满江;颉耀文;曹琦;;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及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6年04期
7 李佩恩;杨庆媛;范W,
本文编号:2438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438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