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引入生态理念的农村居民点再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4 07:25
【摘要】:中国农村地区现行的居民点再利用模式单一,部分地区出现复垦地二次抛荒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旧严峻。本研究通过引入生态理念,将生态用地作为居民点再利用新方向,建立考虑人地多因素的再利用评价体系,得出再利用优先方向,以期减少耕地闲置、改善生态环境,并以湖北省房县为研究区,以耕地和林地为例,通过改进型TOPSIS法和综合打分法对比研究,给出该地400余块农村居民点土地再利用建议。结果表明:房县潜在可再利用居民点具有明显区位特征,土地总体规模不断下降;过半居民点地块被评价为"非耕"类型,不同评价方法下"宜耕"地块规模差异显著。研究指出:评价体系适合微观层面地块宜耕性的判别,有继续扩展影响因子维度、丰富评价结果多样性的空间;过去"复垦优先"模式不合理,再利用评价显得迫在眉睫,可结合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方法设置各类土地规模,尝试融合各类土地整理项目的流程与指标;下一步需考虑居民点再利用实施中的影响因素,建立贯穿再利用全过程的框架体系。
[Abstract]:The current mode of reuse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is single, and some areas have the problem of reclaimed land being abandoned agai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is still severe. By introducing the ecological concept and taking ecological land as a new direc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reuse,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reutil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considering human and land factors, and obtains the priority direction of reus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dle cultivated land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aking Fangxian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taking cultivated land and woodland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mproved TOPSIS method and the comprehensive scoring method, some suggestions for land reuse of more than 400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this area a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tential reusable settlements in Fangxian County have obvious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otal land size is decreasing,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residential areas are evaluated as "non-tillage" type,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ale of "suitable tillage" plots under 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suitable for judging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plots at the micro-level and has the space to expand the dimension of influence factors and enrich the diversity of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past, the mode of "reclamation priority" is unreasonable, and the reuse evaluation is urgent. We can choose different methods to set up all kinds of land scal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needs, and try to integrate the processes and indicators of various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The next step is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idential reuse, and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system tha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reus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73258)
【分类号】:F301.3;F32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嘉明;;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2 刘军;严明;曾进;;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1期

3 张强;;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以北京市郊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03期

4 晏涵;刘觉民;韦林利;陈婷;陈果;霍金炜;;鹤城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5 宫攀;;农村小学撤并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6 钟菲;刘秀华;;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耕地潜力分析——以夹江县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段宝玲;马振兴;;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0年12期

8 李乐;张凤荣;关小克;曲衍波;姜广辉;;基于规划导向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及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9 李海峰;;农村居民点存在的问题及整理的必然性[J];吉林农业;2011年11期

10 曹浩成;谭雪兰;段建南;顾凤霞;朱红梅;;长株潭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的演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来璐;李世峰;南国良;谭建欣;程昊;;山地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4 廖兴勇;王周辉;周佳松;;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措施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悦;乐亚良;黄锦峰;彭敏;;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6 谢磊;;当前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7 黄宏亮;;有序建造农民新居 倾力塑造农村新貌——关于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调查与思考[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8 孙其伟;;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与措施探讨[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9 朱凤凯;张凤荣;;都市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珍洁;郑新奇;杨玲莉;;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模式探讨[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孝平;新农村居民点布点规划通过评审[N];芜湖日报;2010年

2 记者 汤小俊;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建议治治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3 尹明;构建农村居住新格局[N];中国建设报;2003年

4 程伟虹;农村居民点规划控源截污近尾声[N];江阴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相玉梅;灌南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管理[N];连云港日报;2011年

6 郑力;泽普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步伐[N];中国建设报;2002年

7 王军 滕庆海;句容八成农村居民点通上客运班车[N];镇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彭泺;城镇化建设中应做到三个坚持[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叶春风 秦洁;“要为农民建房搞好规划服务”[N];联合日报;2007年

10 秦路;地大教授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敬峰;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佰林;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与空间分异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曹银贵;典型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管理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倩;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丹杰;豫北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时机时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覃瑜;市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莉;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康秀梅;陕西省农村居民点建设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肖君;基于宜居评价的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兵;基于利益主体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决策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李盼盼;基于农民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张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管伟;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整理模式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39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439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8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