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我国坡耕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19-06-03 15:4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于农业用途的平耕地逐渐减少,为保证粮食出产总量,必须寻找未开发或开发程度低的耕地,坡耕地即为这种耕地。坡耕地分布在开阔地区,也有分布在丘陵山区,本文通过分析各个地区的农机使用情况,论述坡耕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旨在为发展坡耕地农机化提供参考。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flat cultivated land used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is gradually reduc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total grain output, we must look for undeveloped or low-developed cultivated land, which is this kind of cultivated land. Sloping farmland is distributed in open areas, but also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by analyzing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each are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of sloping farmlan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of sloping farmland.
【作者单位】: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19-02-01)
【分类号】:S23;F32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宁;;甘肃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浅析[J];农业机械;2015年17期

2 孔祥智;周振;路玉彬;;我国农业机械化道路探索与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5年07期

3 刘志杰;王勇毅;杨福增;朱瑞祥;潘冠廷;;陕西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调研报告[J];农业机械;2015年11期

4 李广宇;刘亚杰;张秋萍;孟长伊;;吉林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展望[J];陕西农业科学;2015年05期

5 李广宇;张秋萍;刘亚杰;孟长伊;;吉林省丘陵山区小型农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年05期

6 王图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以重庆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3年03期

7 蒋萍;邱道持;;南方丘陵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年11期

8 田阡;邓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重庆经验[J];农机化研究;2012年05期

9 吕霞;;辽宁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探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年01期

10 胡志超;张会娟;钟挺;吴峰;顾峰玮;;推进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考[J];中国农机化;2011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易中懿;曹光乔;张宗毅;;加快推进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刻不容缓[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鞠金艳;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陈宝峰;新时期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杨玉林;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朱继平;陈小兵;袁栋;姚克恒;彭卓敏;;我国坡耕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J];农机化研究;2017年05期

2 张韵;鲍向东;刘锡勇;许敏;;丘陵山地小型稻麦联合收割机转速控制系统研制[J];农机化研究;2016年12期

3 李灵敏;徐瑞;石坤鹏;许庆峰;王晓兰;王升升;;便携机分离筒吸杂口偏置型清选装置的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6年11期

4 郝去私;;农业机械对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J];江西农业;2016年15期

5 刘涛;;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驱动机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年06期

6 秦建立;;关于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10期

7 苏铜声;;浅议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10期

8 缪建群;杨文亭;黄国勤;;南方丘陵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余干县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6年04期

9 金淑荣;;吉林省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推进模式的探讨[J];河北农机;2016年03期

10 李清兰;孙振中;;浅析山区农机安全工作[J];农业与技术;201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年

2 朱志猛;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3 钱学龙;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4 纪月清;非农就业与农机支持的政策选择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洪建国;农户土地资本投入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宪;;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J];农机科技推广;2014年05期

2 丁启朔;丁为民;杨伟;李毅念;田永超;朱艳;;耕地细碎化条件的机械化特征——小型收割机的田间作业行为调查[J];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06期

3 姜心禄;池忠志;李旭毅;郑家国;;发展丘陵山地农机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机化;2012年06期

4 胡志超;张会娟;钟挺;吴峰;顾峰玮;;推进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考[J];中国农机化;2011年05期

5 孙锋;谢世友;李智强;;地形地貌多样型的重庆如何发展特色农业[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陈金珠;;乡镇农机信息化发展思路[J];福建农机;2011年01期

7 王保顺;杨晓雷;;河北省武安市加快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原则和措施[J];当代农机;2010年08期

8 易中懿;曹光乔;张宗毅;;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宏观影响因素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年08期

9 宋建武;刘恒新;;加快突破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瓶颈[J];中国农机化;2010年02期

10 白人朴;;关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志红;;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整治技术初探[J];河北水利;2009年05期

2 王兴国;;河北省太行丘陵区农业发展战略刍议[J];河北农学报;1983年01期

3 梁双林;陈振江;;卵石丘陵区造林的研究[J];河北农学报;1982年03期

4 刘瑞龙;;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保证山区、丘陵区农牧业的发展[J];黄河建设;1958年01期

5 文健夫;;丘陵区造杉的树下工程[J];湖南林业科技;1979年03期

6 肖克非;关于皖中丘陵区防旱问题的意见[J];安徽农业科学;1980年02期

7 洪光烈;张庆恩;;对辽宁西北风沙丘陵区建立牛羊基地问题的意见[J];辽宁畜牧兽医;1980年03期

8 梁双林,陈振江;卵石丘陵区造林的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1981年04期

9 杨林逢;低山丘陵造林适宜树种[J];河北林业科技;1982年01期

10 郭世显;;发展林业是南阳盆地丘陵区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J];河南农林科技;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勇飞;千怀遂;;丘陵地区坡耕地利用现状和治理对策探讨——以华南丘陵坡耕地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郭晓鸣;;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与突破选择——四川的实证分析[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谭晓东;谭嗣宏;;论太行山丘陵岗坡区类型划分及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A];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雷泽勇;班小峰;吕刚;张景明;;辽西低山丘陵区主要植物种生长状况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雷泽勇;班小峰;吕刚;张景明;;辽西低山丘陵区主要植物种生长状况分析[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舒丽;朱钟麟;陈强;刘定辉;陈尚洪;;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四川省成都平原和丘陵区水稻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张显双;李秋梅;张冰冰;张茂君;;吉林省低山丘陵区小流域生物高效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燮京;刘定辉;;四川紫色丘陵区旱作农业的土壤管理与水土保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郑新民;;黄土高原宽谷丘陵区生态环境分析与防治对策[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维雄;罗锡文;杨文钰;马荣朝;樊高琼;;四川丘陵区农机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仁寿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文君 通讯员 段国忠 杨卫平;灵寿丘陵经济使5万农民走上致富路[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闫丽静;丘陵区生态农业文章如何做[N];邢台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焦世平 《内蒙古日报》记者 尹志;汇能集团:丘陵地区善“汇水”[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4 傅雪军 记者 朱会伦;四川:构建经济环境效益并举生态圈[N];科技日报;2003年

5 ;治理模式优生态效益好[N];科技日报;2003年

6 韩江法;省林业厅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组验收[N];平顶山日报;2007年

7 夏治军;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挂牌[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8 郑新民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副局长,教授级高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98O8课题主持人;宽谷丘陵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与示范探讨[N];黄河报;2008年

9 本报通讯员 胡春龙;永康:丘陵区单季水稻节灌研究成效好[N];中国水利报;2007年

10 通讯员 赵力毅 韩玉峰 李新疆;天水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通过验收[N];天水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少博;基于丘陵地区环境特征的湖南住宅生成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2 李建华;小尺度丘陵区土地精细整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王椺烨;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虹荣;基于肥效试验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玉米施肥指标体系构建[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周文刚;西南丘陵山区坡改梯工程量测算方法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叶晓伟;浙南丘陵山区梨—草—鸡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付登伟;四川紫色丘陵区不同粮草种植模式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忠辉;农牧交错带缓坡丘陵生境特征及其改良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黄远飞;湖南丘陵地区城郊休闲型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邵景安;重庆市近郊丘陵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指标体系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8 刘灿;南充地区丘陵型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林育;四川盆地丘陵区降雨侵蚀与输沙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10 唐正元;丘陵生态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492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492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f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