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重庆市规模农地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4 18:29
【摘要】:理解重庆市耕地如何转型及其转型趋势与机理对于“山地-丘陵-平坝”地形地貌复合区域粮食安全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野外实地调研的农户资料,综合分析山区耕地的变化态势并由此提出“规模农地”的相关概念。与此同时,以山地-丘陵-平坝复合区、三峡库区、中西部结合带的典型代表重庆市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数据源,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Fragstats的景观格局指数、SPSS的数理统计方法等手段测算重庆市规模农地的空间格局,从农户-乡镇-区域尺度以及典型乡镇对比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规模农地分布与发展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重庆市未来的耕地发展方向、农用地整治思路提供科学指导。研究表明:(1)2000-2016年间,重庆市耕地多功能发展由差异化向均衡化趋势转变,由于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导致重庆市的种植结构变化显著,且倾向于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利用方向。重庆市耕地逐步由以维持生存的粗放式利用向多功能发展的集约高效利用转型,最终产物即为具有多功能属性的规模农地。(2)重庆市规模农地的斑块规模大小依次为经果林蔬菜烟叶药材茶叶,各规模农地类型均有显著的集聚性且形状较为复杂,仍处于发展阶段,同时所有类型的规模农地集聚区多趋向分布在三峡工程覆盖区县及渝东南地区。此外,地形、岩性及土壤类型是影响规模农地景观格局的关键因素。(3)不同类型规模农地的分布规律存在异同性,经果林与茶叶多分布在长江沿岸地区,蔬菜覆盖范围较广,烟叶和药材数量最少故覆盖范围最小。规模农地集中分布在高程700m、坡度35°的区域内,分布比例与距水系、省道、县道的距离远近呈反比。规模农地分布的影响因素在农户、乡镇、区域水平上呈现差异性;但整体而言,各尺度下的主导因素作用力是相辅相成的。(4)规模农地的增长转移源基本来自耕地,其次为少量的林-灌-草地;规模农地的发展可根据各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自然资源本底条件总结为不同模式。以耕-果转换过程为代表的规模农地,是在农户需求的经济效益与政府支持的生态政策共同作用的基础上,以森林转型过程和集约化农业阶段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功能农业用地,其实质即为耕地功能转型。(5)规模农地的分布格局是典型区域农业利用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空间表征,是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与区域种植结构转变的产业代表,且规模农地的建设方向是以经济-生态双重效益为目标,山地-丘陵-平坝复合区耕地利用转型、农户生计方式转型、乡村转型等多重背景下的特色农业成果。
【图文】:

研究背景,重庆市


图 1.1 重庆市规模农地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近年来重庆市农用地整治项目实施频繁,规模农地作为农业转型的产物对于山地-丘陵-平坝复合区的土地整治进度、生态建设方向等具有指导意义。规模农地是课题组经过长期的野外实地踏勘调研,以及对研究区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和探索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针对规模农地等山地-丘陵-平坝复合区农地转型的相关研究较少。已有国外学者认为,农业系统正处于转型阶段,且利润差异是系统转型压力的主要引导介质,并将农业系统转型定义为森林与高度集约化农业之间的连续体。由此可见,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约式农业生产系统将逐步替代以生态为导向的粗放式传统农业系统,因此对规模农地的研究存在极大的学术价值。(2)实践意义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是我国当前科研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是典型的人口大国,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10图 1.2 技术路线1.5 存在问题及拟解决措施(1)数据精度问题。由于研究对象规模农地自身的精确性限制,需要通过解译高清影像数据获取极高的数据精度,并要求实地踏勘验证。鉴于此,针对无高清影像区域主要在 2.5m 分辨率的 landsat8 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参照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谷歌 0.51m 分辨率的 SPOT7 影像进行目视人工解译,并将地图与实地参照物对比以达到规模农地精度要求。(2)景观格局指数选择。不同的景观格局指数可反映规模农地的斑块特征与分布状态,选取指数时要保证其基本涵盖研究所需景观生态含义。故参考已有研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燮;;水运主导下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J];水运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2 ;视觉反差空间格局[J];陕西建筑;2005年03期

3 李进跃 ,田畴;白茨一条萤叶甲的空间格局及序贯抽样技术的初步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4 胡华颖;;人流密度在广州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88年02期

5 张秀荣;朱道才;吴姚尚;;合芜蚌经济空间格局总体协调度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6 张志恒;陈兴鹏;;论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及其演变[J];发展;2016年03期

7 崔晓黎;新世纪我国大农业空间格局调整是当务之急[J];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01期

8 毛贺;;寒山寺建筑空间格局和景观组织特色[J];装饰;2014年11期

9 张文宣;;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研究——以广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8年10期

10 晏王波;张时智;宋法奇;徐建刚;;南京市公共服务空间格局监测分析研究[J];现代测绘;201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柏蒗;刘红星;吴健平;;面向对象的城市增长空间格局类型遥感分析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韦善豪;;广西钦州市辖区城镇空间格局与发展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3 林彰平;闫小培;方远平;;东莞市金融服务业分散化空间格局——企业金融服务消费行为视角[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黄健文;徐莹;;广东怀集扶溪村村落空间格局与建筑特色初探[A];2015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5 陈芳芳;杨卓;;不同空间权重下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6年

6 王玉虎;张莉;;从封闭到开放,从边缘到门户——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山西省空间格局优化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8年

7 龙瀛;;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2000-2010[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8 朱金;徐素;徐j;;长三角地区县级单元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因素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9 刘彬蔚;陈可石;;基于西藏传统城镇空间研究的城镇设计策略[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2018年

10 周文娜;;上海大都市人口发展的空间格局挑战及规划应对[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总体规划)[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全媒记者 沈尚;以河为线以城为珠构建空间格局[N];中国水运报;2019年

2 同济大学教授 周俭;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空间格局保护的思考[N];中国建设报;2019年

3 全媒体记者 江斌伟;构建“一基地一轴线一游带多廊道”空间格局[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8年

4 记者 黄舒e,

本文编号:2613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13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