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番薯引入对清代社会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14:04
【摘要】:明朝中后期,中国人口大约在1.5亿左右。在历经明末农民战争、清军入关等一系列大规模战争之后,全国人口大约7000万人。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人口恢复到了 1亿;乾隆三十年(1765年)人口增至2亿;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朝人口达到了 4.3亿,冠绝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清朝人口增长速度之快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上也极其罕见。与此同时,清代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到清朝中期,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清朝虽然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大多是沿袭前代王朝,自身创新之处并不多。而且清代较之前代,无论其疆域面积如何扩大、技术水平如何提升,其本质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君主专制王朝,它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与前代王朝相比并无质上的改变。那么,清代为什么会出现人口爆炸性增长?为什么其经济发展较之前代更加繁荣呢?清代人口快速增长的150多年间,也是番薯、玉米等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时期。美洲粮食作物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等较之中世纪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那么美洲粮食作物引入与清代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利用清代1724年至189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番薯引入对清代人口、战争以及经济的影响。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番薯引入对清代人口增长的影响分别使用OLS、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番薯引入对清代人口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番薯引入显著正向影响清代人口增长。依据地形将总样本分为丘陵样本和平原样本两个部分,分别进行回归,结果显示,番薯引入对于丘陵省份人口增长的贡献更大,这与番薯自身适应力强的特点相符合。此外,研究还发现,番薯引入在清中期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内容二:番薯引入对清代战争发生的影响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番薯引入对清代战争是否发生、战争发生频率以及战争爆发烈度三个方面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番薯引入显著负向影响战争的发生以及战争发生的频率。选取战争延续时长来表示“战争爆发烈度”,在发生极端旱灾时,番薯引种能够显著降低战争爆发烈度。研究内容三:番薯引入对清代经济的影响本部分内容重点考察番薯引入对清代粮食价格、真实工资和城镇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发生极端干旱和水灾时,番薯引入能够起到平抑粮食价格的作用。此外,番薯引入对清代真实工资以及城镇化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9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番薯


南京财经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影响。同时在经济学的框架下,运用经济理论以及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通过考察番薯引种、战争和真实收入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番薯引种对清代社会经实证研究的方法。本文为了解释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通过建立相关计薯引入与人口、粮食价格、战争以及真实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准确的对上述问题进行考察,本文收集了一套跨度达150年,包括清口密度、番薯引入、战争频率、洪涝以及千旱的发生等变量的长面板历史现实以及经济理论构建出基本计量模型,同时使用工具变量法以果的稳健。逡逑1.3.2技术路线逡逑引言逡逑

番薯,小农经济,封建制,前中期


图2.1番薯在全国的传播逡逑注:图例资料来源于Jia邋(2014)逡逑(2)番薯引入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逡逑清代社会无论是前中期的独立自主的小农经济下的封建专制社会,还是后期逡逑沦落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经济发展依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因此整个社逡逑会依旧为马尔萨斯定律所制约。根据Mahhus邋(1826)的理论,在不受其他条件逡逑限制的状况下,人类由于自身的繁殖需求,整个社会的人口数量将会达到当时社逡逑会所能容忍的人口容M的边界上。而在古代农业社会,决定当时人口容量上限的逡逑最主要因素就是当时粮食作物产量。而决定当时粮食产量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技术逡逑的改革和气候的变化。当技术出现革新,例如,新的耕作技术的出现、农器的耕逡逑作效率得到提高甚至是引入了新的高产作物等,农业产量就会上升。在整体自然逡逑环境条件较差、洪涝干旱灾害频发的年景,如果缺乏良好的抗灾能力,农业的实逡逑际产量就会严重下降。此时,粮食相对于人口而言就显得极为稀缺,人口压力将逡逑随之显现出来。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人们为了争夺本就不多的粮食资源,发逡逑生冲突的概率就会大为增加,战争也就更容易爆发,人口也就会进一步的下降,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建玲;;我国粮食走廊研究[J];粮食经济研究;2015年01期

2 陈永伟;黄英伟;周羿;;“哥伦布大交换”终结了“气候—治乱循环”吗?——对玉米在中国引种和农民起义发生率的一项历史考察[J];经济学(季刊);2014年03期

3 魏柱灯;方修琦;苏筠;萧凌波;;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3期

4 方修琦;郑景云;葛全胜;;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的过程与机理[J];地理科学;2014年11期

5 史志宏;;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粮食亩产量及总产量再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03期

6 萧凌波;叶瑜;魏本勇;;气候变化与清代华北平原动乱事件关系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年04期

7 赵圣涛;;乾隆后期河南的灾赈与番薯推广[J];兰州学刊;2010年08期

8 周邦君;;甘薯在清代四川的传播及其相关问题[J];古今农业;2010年02期

9 葛剑雄;安介生;;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J];探索与争鸣;2010年02期

10 赵红军;;农民家庭行为、产量选择与中国经济史上的谜题——一个考察中国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微观视角[J];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725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725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2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