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08:13
【摘要】:建设用地资源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首要场所,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空间基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规模快速增大,造成优质耕地资源和生态空间被大面积压占。与此同时,建设用地低效率、低强度的利用状况却屡见不鲜。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建设用地资源供不应求的形势仍相当严峻。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能较全面反映出区域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情况及其对区域内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现已成为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关键手段。为了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质量,有必要就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开发广度、人口容量、经济密度和环境压力指数表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水平,以重庆市作为研究区域,对其2000~2016年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变化趋势和时空差异特征,分析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禀赋等各个因素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的驱动机制,最后提出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调控实施路径和策略。基于上述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6年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年均变化经历了“调整波动-稳步上升”的变化过程。各子系统指数变化趋势说明,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增加贡献主要来自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从2016年各区(县)开发强度综合指数来看,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在各区(县)之间差异较为明显。大部分区(县)建设用地规模和经济效益产出还较小,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普遍不高。各子系统指数在全市的分布各有差别,除开发广度指数外其余都偏低,但在各个分值段之间的分布则相对集中。从空间分布来看,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高的区(县)多分布于主城和渝西片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低的区(县)多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2)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时空分异明显,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扩大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集聚效应。其中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的测度表明,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区域差异呈现平稳扩大的趋势。进一步根据泰尔指数的分解性,对比四大片区变化总体趋势可知,组间差异是引起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且在组间差异中,主城片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分布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最大。可以判定主城片区是引起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组间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σ收敛检验的变化趋势反映了重庆市及四大片区的建设用地强度变化均不具有收敛性特征,说明当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区域差异不断增大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仍会继续增大。根据空间特征分析表明,重庆市各区(县)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大部分区(县)与邻近区(县)表现出相似的空间集群特征,在局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HH”、“LL”和“LH”空间集聚状态。(3)驱动因素分析表明,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是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城镇发展、科技创新、交通区位、土地资源禀赋、政府调控及产业结构调整各因素综合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反映结果表明,全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主要来自于人均GDP、地均财政收入、城镇人口和产业结构升级四种因子的作用,其中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升级与之呈正向驱动效应,地均财政收入、城镇人口与之呈负向驱动效应。说明人均GDP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具有推动作用,而地均财政收入、城镇人口的增加则能缓解这种扩张趋势。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的核心驱动机制也不同,在全市四大片区中,教育和科技经费支出、地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城镇化率、地方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城镇人口以及人均耕地面积是主城片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地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和人均耕地面积是渝西片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均GDP、地均GDP、地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城镇化率和人均耕地面积是渝东北片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地均财政收入、城镇人口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是渝东南片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4)在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趋势、时空差异和驱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调控实施路径。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盘活低效存量土地,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控建设用地扩张规模;三是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引导城镇用地合理增长;四是实施区域差异管控,制定差别化的管控目标;五是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确保管控目标有效完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301.2
【图文】:
图 2-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模Fig. 2-1 City size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前,重庆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城市用地规模,影响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根据重庆市近年来,未来建设用地需求仍将继续增加。西南山区土地供需矛盾尤为突调整,这种趋势必然会导致土地资源滥用和开发建设的无序,进而的浪费。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控制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将小城大到适度规模具有其经济合理性,应予以关注。较优势理论较优势理论是区域产业布局、人口分布、自然资源开发等空间配置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资源趋于受益,利益吸引资源 ,效率是资源配置的最重要依据[93]。因此,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发挥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或将效率较高的区域进行生产。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土地资源然属性将导致区域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具体而言,土地资源的优化
图 4-1 重庆市四大片区分布图Fig. 4-1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four major regions of Chongqing.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重庆市自 1997 年直辖以来,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完善综务功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 两点定位①的战略支撑作用凸显。2016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7558.76 亿元,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 16255.52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 7.4:44.2:48.4,初步呈现出 三二一产业结构特征。主城片区、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和渝东南片区地区生产总GDP)快速提升(图 4-2),2016 年分别实现 5532.93 亿元、4030.23 亿元、2183元、709.74 亿元,分别较 2000 年增加了 13.2 倍、10.7 倍、11.9 倍、12.2 倍。片区作为全市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依然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支撑。渝西片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地区,经齐发展势头强劲。截016 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 3048.43 万人,城镇化率 62.6%,分别较 2000 年增两点定位 :2016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市时指出,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重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
图 4-7 2016 年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及各类指数空间分布图Fig. 4-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and various indices inChongqing in 20164.6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类型分区为了进一步说明各区(县)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差别,采用 SPASS 20.0 软件对全市 38 个区(县)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开发广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及环境压力指数的情况,将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由高到低分为 5 类,分别为超高开发强度分区、高开发强度分区、中开发强度分区、中低开发强度分区和低开发强度分区(表 4-6)。重庆市大多数区(县)还属于低开发强度分区,共有 15 个区(县),占 39.47%;属于高开发强度区的有 5 个区,占 13.16%;属于中开发强度分区的有 6 个区(县),占 15.79%;属于中低开发强度分区的有 11 个区(县),占28.95%;属于超高开发强度区仅有 1 个。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301.2
【图文】:
图 2-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模Fig. 2-1 City size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前,重庆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城市用地规模,影响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根据重庆市近年来,未来建设用地需求仍将继续增加。西南山区土地供需矛盾尤为突调整,这种趋势必然会导致土地资源滥用和开发建设的无序,进而的浪费。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控制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将小城大到适度规模具有其经济合理性,应予以关注。较优势理论较优势理论是区域产业布局、人口分布、自然资源开发等空间配置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资源趋于受益,利益吸引资源 ,效率是资源配置的最重要依据[93]。因此,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发挥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或将效率较高的区域进行生产。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土地资源然属性将导致区域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具体而言,土地资源的优化
图 4-1 重庆市四大片区分布图Fig. 4-1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four major regions of Chongqing.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重庆市自 1997 年直辖以来,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完善综务功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 两点定位①的战略支撑作用凸显。2016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7558.76 亿元,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 16255.52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 7.4:44.2:48.4,初步呈现出 三二一产业结构特征。主城片区、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和渝东南片区地区生产总GDP)快速提升(图 4-2),2016 年分别实现 5532.93 亿元、4030.23 亿元、2183元、709.74 亿元,分别较 2000 年增加了 13.2 倍、10.7 倍、11.9 倍、12.2 倍。片区作为全市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依然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支撑。渝西片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地区,经齐发展势头强劲。截016 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 3048.43 万人,城镇化率 62.6%,分别较 2000 年增两点定位 :2016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市时指出,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重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
图 4-7 2016 年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及各类指数空间分布图Fig. 4-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and various indices inChongqing in 20164.6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变化类型分区为了进一步说明各区(县)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差别,采用 SPASS 20.0 软件对全市 38 个区(县)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开发广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及环境压力指数的情况,将重庆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由高到低分为 5 类,分别为超高开发强度分区、高开发强度分区、中开发强度分区、中低开发强度分区和低开发强度分区(表 4-6)。重庆市大多数区(县)还属于低开发强度分区,共有 15 个区(县),占 39.47%;属于高开发强度区的有 5 个区,占 13.16%;属于中开发强度分区的有 6 个区(县),占 15.79%;属于中低开发强度分区的有 11 个区(县),占28.95%;属于超高开发强度区仅有 1 个。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圆;;非建设用地管控模式与途径探索——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年09期
2 孟静;陆红;付坚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的权利配置[J];前沿;2019年04期
3 王宏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长垣县为例[J];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11期
4 詹静;;当前海北州建设用地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青海统计;2009年06期
5 胡传景;蒲玲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6年02期
6 ;建设用地再上紧箍咒[J];决策导刊;2007年01期
7 彭秋志;唐铃;陈杰;吴亚玲;陈相泽;;2000—2015年深圳市建设用地坡谱演变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8年12期
8 杨秀琴;;关于我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8年34期
9 杜小刚;;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思考[J];中国土地;2018年12期
10 张晓洁;刘子潇;;天津建设用地减量化政策实施问题[J];中国土地;201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强;王弘月;马凌;孙倩青;李文睿;;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建设用地减量实施中的多元主体博弈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2 余亦奇;郑s
本文编号:2796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79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