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农村土地的治理模式与绩效分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10:39
【摘要】:农村土地的治理模式,是在给定的制度环境下,为了实现既定的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目标,所选择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模式,从而让成文的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规则在实际中起作用。实践中,为了实现相同的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目标,却出现了多种治理模式;而各种治理模式下的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绩效又不尽相同。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回答的科学问题是:为什么农村土地的治理模式与绩效会呈现出多样性?首先,本文在辨析治理模式本质的基础上,以治理模式为核心,建立了农村土地治理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治理模式及其绩效分异背后的逻辑,也即“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影响因素-治理模式选择-绩效比较”的逻辑链条。具体而言,自然物质条件、行动者特征、交易属性和制度安排共同影响着治理模式的选择。进一步地,特定的治理模式还影响着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绩效,包括资源配置效果、分配效应和过程效率。然后,本文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宅基地再开发和农村土地开发补偿这三项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实践为例,开展农村土地治理模式的实证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治理研究表明,给定制度环境下,不同治理模式对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进而实证了“治理模式选择-绩效比较”的逻辑链条。属于层级制的土地征收和属于市场制的直接入市(全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是当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两种典型模式。本文借助局部均衡模型,采用改革试点地区——浙江省德清县的一手数据以及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定量化评析了两种不同治理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和分配效应。与土地征收相比,直接入市能够减少政府对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在城乡间流转的过度干预和管制,使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提高了 5倍多,而土地过度非农化的比例下降了 7.16%,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明显提升。不仅如此,直接入市引致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提升还产生了显著的由城市向农村的再分配效应,即总计13751万元的城市向农村的福利转移。农村宅基地再开发的治理研究表明,给定制度环境下,自然物质条件、行动者特征和交易属性的交互作用影响着治理模式的选择;而治理模式选择的差别导致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绩效的差异。进而,实证了“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影响因素-治理模式选择-绩效比较”的逻辑链条。本文以27个宅基地再开发的案例为样本,借助原型分析的方法,探究影响宅基地再开发模式选择与绩效的因素。研究发现,实践中出现了政府主导、政府参与、农民自组织、企业参与等多样化的宅基地再开发模式。宅基地资源的规模、区位、质量等自然物质条件和类型、规模、利益一致性、领导力/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等行动者特征以及复杂性、专用性、不确定性、时间尺度等交易属性共同影响着宅基地再开发的模式选择。不同治理模式导致宅基地再开发的绩效差别,包括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程度以及是否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显著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浙江省嘉善县H村和四川省金堂县S村宅基地再开发的案例比较印证了原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具体阐释不同因素影响宅基地再开发模式选择与绩效的作用机理。一方面,宅基地资源的规模和行动者的规模影响着宅基地再开发的复杂性和专用性程度;而宅基地再开发的复杂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产生特定的治理需求。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规模、利益一致性、领导力/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资本积累又决定着治理模式的可能供给。更进一步,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再开发方案可能与地方实际不相符合,农村新居未必能适应农户的居住习惯和需求;同时,当地政府还取得了分配优势,农民和农村的获益有限,城乡社会财富差距并未显著缩小,农村的发展活力也并未得到明显增强。农民自组织模式能因地制宜开展宅基地再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农民和农村为主的收益分配格局和S村发展旅游业的新道路还说明,该模式可以持续向农村转移社会财富,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此外,农民自组织模式与当地宅基地再开发的自然物质条件、行动者特征和交易属性的匹配程度更高,具有更高的过程效率。农村土地开发补偿的治理研究表明,制度安排对治理模式的选择具有基础性影响,再次实证了“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影响因素-治理模式选择-绩效比较”的逻辑链条。中国的耕地占补平衡和德国的生态账户是土地开发补偿的两种典型模式。国际比较研究显示,中德两国制度安排的显著差异,包括土地产权、法律基础、土地规划以及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引致治理模式的差别化选择,即偏向层级制的耕地占补平衡和偏向市场制的生态账户,从而导致中德两国在土地开发补偿方面的绩效差别。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可以逐步推动耕地占补向生态占补的转型,需要循序渐进地深化制度安排的改革,推动形成明晰的土地产权、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以空间规划为核心、公开透明、具有权威性的土地规划以及基于土地生态价值的自然资源核算。最后,根据笔者有限的知识,本文或有以下贡献。一是,解释并实证“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影响因素-治理模式选择-绩效比较”的逻辑链条,为治理模式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二是,本研究遵循“有差别的匹配”的经典逻辑,并统筹考虑自然物质条件、行动者特征、交易属性和制度安排等多种因素对治理模式选择的交互影响;同时,本研究既关注各种影响因素与治理模式的不同匹配程度引致的过程效率差别,又考察给定制度环境下治理模式引致的资源配置效果和分配效应。从而,推动了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交易费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布卢明顿学派的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在农村土地的治理模式及绩效研究上的有机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兆明;李新阳;李树超;;农村土地银行在中国:文献回顾与研究范式反思[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2 胡学红;;宜昌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面临的障碍及其出路[J];学习月刊;2018年06期

3 朱德安;杨昭莹;江岚;;农村土地银行初探[J];河西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4 高富平;;“三权分置”究竟改变了什么[J];中国果业信息;2016年11期

5 陈璐璐;王媛杰;;我国农村土地证券化思考[J];农业经济;2016年12期

6 罗玉辉;侯亚景;;中国农村土地为什么要坚持集体所有制[J];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02期

7 许保疆;程红建;王强;路燕;李豪;田云峰;;农村土地托管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南阳市农村土地托管为例[J];农学学报;2017年03期

8 任远;蔡圣丞;;中国农村土地银行的风险分析与发展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07期

9 刘海丽;董德利;;山东省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10 杨波;;现代农村土地银行金融制度构建的探讨[J];农业经济;201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敬君;;我国农村土地托管问题初探[A];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研讨会2016年5月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谢鹏;张大江;;浅析农村土地征收补偿中的法律问题与对策[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3 张玉瑶;;试论农村土地租赁制[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梅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问题的思考[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5 丁荣晃;张琦;;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研究及趋势[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刘耀彬;万力;;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冲突研究综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丁任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8 刘宗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把握好四个重点[A];2012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2012年

9 谢秋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王建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思考[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董亮;吉林叫停干部违规承包经营农村土地行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唐云建;农村土地之变:从闲置荒地到渔光一体[N];钦州日报;2018年

3 记者 杜晓明;盐池县“三权分置”改革 让农村土地“活”起来[N];吴忠日报;2018年

4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武汉实践[N];湖北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张莹莹 实习生 袁红瑞;盘活农村土地 助力乡村振兴[N];云南政协报;2019年

6 首席记者 赵蕾;四川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格局基本形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年

7 特约记者 肖乃花 通讯员 张普辉;广东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三项治理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年

8 李淼;我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基本形成[N];四川科技报;2018年

9 记者 李淼;我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基本形成[N];四川日报;2018年

10 通讯员 曾满英;我区依法依规清理农村土地助力脱贫攻坚[N];喀什日报(汉);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宇;农村土地的治理模式与绩效分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鲍杰;中国农村土地证券化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耿传辉;中国农村土地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王少国;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林江;围绕农村土地的权力博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任庆恩;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7 白俊超;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刘建飞;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涂姗;转型时期的农村土地冲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梁志元;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若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金融风险及分担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睢博莨;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土地冲突管理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

3 王子野;吉林省农村土地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8年

4 李爽;我国农村土地“连片耕种”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8年

5 崔嵬;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构造[D];南京财经大学;2018年

6 俞欢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18年

7 宦玲;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8 邓迪;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之法律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9 李U

本文编号:2796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796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