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兰州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评价

发布时间:2020-09-01 11:46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土地资源的位置至关重要,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变化一方面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对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兰州新区地处西北内陆,降雨量少,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土地资源量多而质不高,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因此,研究兰州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有必要。本研究通过对兰州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新区建设以来土地资源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兰州新区土地总面积174408.05hm2,其中农用地面积占91.45%、建设用地面积占7.85%、自然保留地面积占0.7%。(1)2012年到2016年新区农业用地面积上升27.45%,其中耕地面积减小6.72%,园地面积减小0.49%,牧草地面积增加44.79%,林地面积增加0.36,牧草地面积明显增大。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由于干旱无法耕作的旱地、旱砂地、撂荒地等转为林地面积,对生态无较大影响;园地面积减小主要转变为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和林地面积增加对生态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新增的林地以未成林造林地、苗圃、林业生产等用地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风沙侵蚀,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2)建设用地面积增长1267.45hm2,其中城镇用地面积增长3249.72hm2,交通建设水利用地增长560.6hm2,自然保留地面积下降了28.18%。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引起PM10、PM2.5超标,影响了空气质量;降雨量从2010年前的年均300mm下降到219.9mm,降雨量明显降低,且地表水、地下水总氮、总磷明显超标,表明城乡生活用地的增加影响了水文气象环境和水体质量;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对新区土壤质量未产生较大影响,土壤质量均符合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交通运输建设造成裸露地面积增加,是新区扬尘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引大入秦”输水渠道设施,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影响,造成部分灌溉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加剧。自然保留地面积下降40.83%,主要转变为牧草地、林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短期内对生态环境表现负效应,长远来看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的作用。(3)兰州新区土地生态敏感性结果显示,低敏感区、不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占新区面积的比重分别为69.64%、30.10%、0.23%和0.03%。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地区适宜防风御沙和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部以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农业建设为主,中心地带适宜建设城市生活功能区,南部适宜建设城市旅游湿地生态景观,西部急需对荒山进行开发治理。
【学位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24;F301.24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新区,生态敏感性,实地调查


与不足兰州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现状,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研究行生态敏感性分区,并结合土地承载力分析进行土地利用建议,可以为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导意义。州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侧重于定有所不足,这是本研究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新区规划,兰州


3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秦王川盆地,地理坐标为东经 103°29′22″~1039″之间,新区所处的秦王川盆地南北最长地段可达 60 1797km2,新区规划面积为 1744.08km2,是黄土高原带(见图 3-1 所示)。兰州新区行政乡镇包括皋兰县的镇、秦川镇、树屏镇、中川镇共 6 个乡镇,73 个行政处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交流要到,是中部地区与中亚各)。在甘肃省内地处兰州、白银中心地带,是兰白经西部大开发和重要的国家级经济增长极。

新区,兰州,区位


图 3-2 兰州新区在全国的区位图Fig. 3-2 Location of Lanzhou new district in China来源究中的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兰州新区国土资源局、空气质量数据、地表水和数据、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均来源于兰州新区环境保护局历年监测结果。数据 2012 年 7 月 18 日 3 期 Landsat5TM 影像,空间分辨率 30m;1 期 2016 年Landsat8 影像,OLI 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 15m,多光谱波段空间分辨率 30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对各期影像进行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信息的提取因子、形状因子和紧凑度因子确定最优分割系数对遥感影像进行分割,根据特征确定最佳判别特征及其阈值,建立分类规则集对土地利用类别的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自动分类各期影像的分类结果的精度分别为 91.06,909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凡能;李美娇;李士成;肖冉;;中美过去30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较(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年09期

2 阳文锐;;北京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J];生态学报;2015年13期

3 韦晶;孙林;刘双双;段德宏;郭亚敏;米雪婷;田信鹏;于会泳;;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5年16期

4 刘艳丽;李成亮;高明秀;张民;赵庚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15期

5 傅伯杰;张立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4期

6 温海燕;李琼芳;李鹏;蔡涛;;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特性的影响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3年01期

7 李正;王军;白中科;郭义强;余莉;;贵州省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灰色预测[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8 胡和兵;刘红玉;郝敬锋;安静;;流域景观结构的城市化影响与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报;2011年12期

9 黎治华;高志强;高炜;施润和;刘朝顺;;中国1999-2009年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时空特点[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云红;王道杰;江晓波;计伟;;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程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杨朝现;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西南大学;2010年

3 任群罗;基于生态经济观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D];新疆大学;2006年

4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王思远;基于地理时空数据库的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脱丽娜;兰州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2 平珊;恩施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铁军;兰州新区盐碱地改良绿化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张R

本文编号:2809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09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0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