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甘肃省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2 17:04
   我国生态脆弱性问题突出,尤其是土地退化形势十分严峻,出现了草原退化、土壤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等较严重的现象。在此背景下,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开始积极的探索生态脆弱性的发生机制、时空格局和演变规律等,以求达到抑制生态环境的恶化、整治生态脆弱性地区、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地区甘肃省为例,集成使用气象数据、地形数据、景观数据、遥感数据及经济人口数据等多种数据源,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方法,构建了以“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为核心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概念模型,系统分析了2000、2005、2010和2015年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现状、时空演变特征及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对研究区敏感性、恢复力和压力度进行分析,发现:生态恢复力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敏感性逐渐增高的趋势;生态压力度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密切相关。(2)对研究区整体和各县市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发现:(1)从整体来看,研究区2015年的生态脆弱性水平较高,属强度脆弱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变化格局;(2)从行政区划来看,极强度脆弱市(州)1个,强度脆弱市(州)6个,中度脆弱市(州)5个,轻度脆弱市(州)2个;87个县区中:极强度脆弱县区6个,强度脆弱县区30个,中度脆弱县区23个,轻度脆弱县区27个,微度脆弱县区1个。(3)对研究区2000—2015年的生态脆弱性演化进行分析,发现:在整个研究时段,生态脆弱性指数不断减小,总体变化呈现出“先快速降低(2000—2005年),后趋于稳定(2005—2015年)”的状态,且生态脆弱性下降区域的面积始终高于生态脆弱性上升区域的面积。研究表明,生态脆弱性变化与地区原本的生态条件、人类活动、地方政策等密切相关。(4)对研究区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发现:(1)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按各类用地的占地比例计算,则从大到小排序均为未利用地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2)按变化面积计算,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基本无变化,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3)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移量来看,2000—2005年,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向;2005—2010年,林地和草地增加依旧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但变化率较前一阶段减小;2010—2015年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5)对研究区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脆弱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脆弱性差异显著,耕地以中度脆弱性和强度脆弱性为主;林地以轻度脆弱性为主,草地以强度脆弱性为主;水域以中度和强度脆弱性为主;建设用地以中度和强度脆弱性为主;未利用地基本呈强度脆弱性和极强度脆弱性。(2)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不变时,其生态脆弱性以无明显变化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时,其生态脆弱性也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24;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远;;石漠化的生态脆弱性研究综述[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2年01期

2 丁肇慰;陈锡云;陈昌华;张军泽;;开垦60年东北三江平原典型产粮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分析——以859农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年01期

3 高丽伟;;生态脆弱性与水土保持关系及水土流失相关因素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年12期

4 李荔;马永驰;;海岛生态脆弱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10期

5 池源;石洪华;郭振;丁德文;;海岛生态脆弱性的内涵、特征及成因探析[J];海洋学报;2015年12期

6 向云波;彭秀芬;谢炳庚;杨沙;;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格局及驱动机理[J];怀化学院学报;2014年09期

7 徐广才;康慕谊;贺丽娜;李亚飞;陈雅如;;生态脆弱性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年05期

8 魏明欢;胡波洋;张贵军;张蓬涛;;山区县土地生态脆弱性动态变化分析——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8年02期

9 张怡梦;尚虎平;;中国西部生态脆弱性与政府绩效协同评估——面向西部45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年09期

10 张龙;宋戈;孟飞;王学伟;;宁安市土地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莹;包安明;刘海隆;杨光华;;基于景观格局的干旱区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林泉;罗琼;陈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生态脆弱性与资源利用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3 蔡灵;倪甲林;;海湾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初探[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4 田鹏;李加林;;东海区海湾景观生态脆弱性及对人类活动响应分析[A];浙江省地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国际化研究”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8年

5 张中华;张沛;孙海军;;城乡统筹背景下西部生态脆弱性地区人口转移的战略模式研究——以青海省海东地区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6 邓永旺;;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重庆市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分布研究[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余坤勇;刘健;赖日文;;基于生态脆弱性的营林退化区测定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8 邬志龙;杨子生;;西南边疆山区州级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A];中国土地开发整治与建设用地上山研究[C];2014年

9 李顺毅;;新型城镇化与贵州民族地区生态风险治理[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的信息技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郝润全;;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主要草原区生态脆弱性影响评价[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史洪举;“习惯”让位于现代规则方能提升文明[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9年

2 张玉;为子孙留下碧海绿水青山[N];青岛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斯敏;良好生态也是生产力[N];光明日报;2015年

4 高玉葆;我国北方草原人与自然和谐若干问题[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作轮;基于生态脆弱性预测的桥隧连陆型海岛生态系统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申婧;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估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3 杨强;基于遥感的榆林地区生态脆弱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李文才;生态脆弱地区农牧户生产经营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5 白祥;新疆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刘铁冬;四川省杂谷脑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魏琦;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评价与生态治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谢霞;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遥感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赵乾坤;山西省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及生态脆弱性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阅智;中国典型世界文化遗产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9年

2 李珍珍;甘肃省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3 覃飞(Ryan Chin);山岳型自然遗产地与OUV生态脆弱性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4 余文波;江西省土地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及其调控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

5 李荔;居民海岛生态脆弱性仿真分析与管理调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6 魏明欢;冀东北山区县域生态脆弱性评价与模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

7 王媛;海水养殖活动对海岛生态脆弱性影响评估方法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8年

8 刘丽;晋城市长河流域矿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9 张振超;基于社区尺度的城市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10 王多多;河口岛屿生态脆弱性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0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10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1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