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劳动力析出背景下青藏高原农牧民的耕地利用决策
发布时间:2020-09-11 17:07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受气候变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使其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青藏高原持续变暖趋势明显,且增温幅度高于我国其他地区,气候条件由暖干型向暖湿型突变,极端高温事件增加,极端低温事件降低。以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使当地热量资源得以改善,从而使青藏高原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增加。基于遥感数据和种植适宜性模型的一些研究表明,该地区足够的农业热量资源增加了适宜耕种土地的面积,为农牧民的开垦行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影响下,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区的农牧民不得不开垦以满足对饲草的需求。气候变暖导致灌木丛入侵高山草甸,影响了牧草的生长。且在放牧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禁牧、休牧、轮牧政策的影响下,致使牧草供给十分短缺。进而导致农牧民所承受的人口压力不断加大。而人口压力也一直被认为是农地开垦的原因之一。然而,农牧民也有极大的可能性不选择开垦,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我国是气候变化受益国之一(主要表现在适宜耕种面积的增加),其他受益国家的农牧民更多地采取耕地集约化策略,增加对农业的长期投入;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藏高原同时面临劳动力析出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农牧民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会更愿意追求生计多样化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导致耕地撂荒现象明显;第三,青藏高原的耕地大多处于饱和状态,无地可垦;第四,开垦耕地需要较高的费用(如追加灌溉、平整土地等投资),农牧民的行为是风险规避型,为降低风险,他们往往选择集约化利用耕地,而不是开垦。在气候背景下,虽然从理论和遥感解译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耕地利用方式呈扩大化趋势,农户可能采取策略是耕地扩大化,但仍有采取集约化策略的可能。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青藏高原农牧民越来越接受非农工作。那么,农牧民又是如何平衡气候变化带来的开垦机遇、风险,劳动力析出以及人口压力的,仍然缺少认识。因此,有必要在气候变化和劳动力析出背景下研究农牧民的耕地利用决策,并分析影响农牧民耕地利用决策的因素,为增强该地区农户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以及制定气候变化下耕地利用的有效适应策略和农牧业发展计划提供理论基础。青藏高原是生态脆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该地区农牧民所采取的耕地利用方式不容忽视,如农牧交错带草地的垦殖也会导致草地退化和沙漠化,并且不可逆转。鉴于此,本文以青藏高原的“一江两河”地区、朋曲河流域、河湟谷地以及川西地区的壤塘县为研究区,利用四个区域947份农牧民家庭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了气候变化和劳动力析出背景下农牧民的耕地利用决策,并定量研究农牧民耕地利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劳动力析出背景下,农牧民多采取耕地集约化策略,且以长期投资为主,较少的农牧会采取开垦策略。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体地,研究结果如下:(1)除了降水情况的感知,研究区样本农牧民感知情况与气象站数据基本相符。绝大多数农牧民感知气候条件仍是“暖干型”气候,且感知暴风雪减少、干旱增多。此外,大部分的农牧民认为气候变化并没有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2)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城镇化不断地加快,农牧民对非农工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加之政府的管制,使得开垦现象并不普遍。仅有18.16%的农牧民有开垦行为,且开垦耕地面积大多在0.02—0.20 hm~2之间。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证实了农牧民开垦是气候变化和人口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计量结果还表明,农牧民开垦决策与人均打工年收入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研究区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高达70%以上。农牧民主要购置农用拖拉机和机械用犁这两类设备,而对微耕机和水泵的投入较少,且农牧民大多在2000年以后购置农用设备。同时,农牧民的非农活动收入促进了当地的耕地机械化。此外,计量结果还表明,农牧民机械化投资与农牧民感知春季霜冻的整体变化趋势和牲畜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研究区耕地灌溉水平相对较高,且以沟灌为主。灌溉地块面积较小,在0.02—0.30hm~2之间。大部分灌溉设施是由政府出资修建,而农牧民自主灌溉投资相对较低。促进农牧民自主灌溉投资的因素是农牧民感知春季霜冻的整体变化趋势和耕作地块平均面积,而人均打工月收入高则抑制了农牧民灌溉投资。(5)大多数农牧民的自主化肥投入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仅有28.83%的农牧民化肥投入有所增加。计量结果表明,农牧民的增加化肥投入决策与农牧民感知冬季持续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感知降水的整体变化趋势、抚养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农牧民感知春季霜冻的整体变化趋势、牲畜数量、居住地距集镇距离、耕作地块平均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23.211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青藏高原(73°19′—104°47′E,26°00′—39°47′N)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 世界屋脊‖、 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该地区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该地区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平均海拔 4383 m,海拔 4000 m 以上的地区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0%,占青海全省面积的 60.93%。该地区东西长约 2800 km,南北宽约 300—1500 千米,幅员面积约 250×104km2,占全国总面积的 26.80%。该地区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青藏高原行政区划上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甘南州、四川省阿坝州与甘孜州、云南省迪庆州。青藏高原产粮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川西地区,因此本文选择这三个地区的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区。由于西藏自治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该地区幅员面积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 49.14%,故在该地区选择两个典型产粮区,即最终的研究区为以下四个: 一江两河‖地区、朋曲河流域、河湟谷地和壤塘县(如图 2-1 所示)。
15图 2-2 实地考察情况Figure 2-2 Field servey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家庭人口、受教育水平、年龄等)、自然资本(经营的耕地块数、经营耕地面积等)、物质资本(牲畜数量等)、金融资本(政府农业生产性补贴、采集虫草收入、非农收入等)、社会资本(居住地距集镇距离、是否借贷等)、农牧民感知气候情况(主要是近 10—30 年的情况)、农牧民开垦情况(主要是发生在 1980 年之后的开垦行为)和农牧民农业投入情况(机械、化肥和灌溉等情况)等。我们的野外调查在问及农牧民开垦原因时除去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选项(如气候变化会使适宜耕种面积扩大等具有导向型的选项),这是因为农牧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较低,对气候变化产生的相应结果认识较为薄弱。经清理,共获得 1563 份有效问卷,其中一江两河地区 188 份,壤塘县 169份,河湟谷地 504 份,朋曲流域 702 份。考虑到计量分析的必要,且河湟谷地同村农户相似性较大,故每村随机选取 10 户作为研究对象,同样地,朋曲流域每村随机选取 10 户作为研
本文编号:2816943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23.211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青藏高原(73°19′—104°47′E,26°00′—39°47′N)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 世界屋脊‖、 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该地区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该地区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平均海拔 4383 m,海拔 4000 m 以上的地区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0%,占青海全省面积的 60.93%。该地区东西长约 2800 km,南北宽约 300—1500 千米,幅员面积约 250×104km2,占全国总面积的 26.80%。该地区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青藏高原行政区划上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甘南州、四川省阿坝州与甘孜州、云南省迪庆州。青藏高原产粮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川西地区,因此本文选择这三个地区的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区。由于西藏自治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该地区幅员面积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 49.14%,故在该地区选择两个典型产粮区,即最终的研究区为以下四个: 一江两河‖地区、朋曲河流域、河湟谷地和壤塘县(如图 2-1 所示)。
15图 2-2 实地考察情况Figure 2-2 Field servey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家庭人口、受教育水平、年龄等)、自然资本(经营的耕地块数、经营耕地面积等)、物质资本(牲畜数量等)、金融资本(政府农业生产性补贴、采集虫草收入、非农收入等)、社会资本(居住地距集镇距离、是否借贷等)、农牧民感知气候情况(主要是近 10—30 年的情况)、农牧民开垦情况(主要是发生在 1980 年之后的开垦行为)和农牧民农业投入情况(机械、化肥和灌溉等情况)等。我们的野外调查在问及农牧民开垦原因时除去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选项(如气候变化会使适宜耕种面积扩大等具有导向型的选项),这是因为农牧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较低,对气候变化产生的相应结果认识较为薄弱。经清理,共获得 1563 份有效问卷,其中一江两河地区 188 份,壤塘县 169份,河湟谷地 504 份,朋曲流域 702 份。考虑到计量分析的必要,且河湟谷地同村农户相似性较大,故每村随机选取 10 户作为研究对象,同样地,朋曲流域每村随机选取 10 户作为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然;李栋梁;蒋元春;;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新特征[J];高原气象;2015年06期
2 郭威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稳产增效、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5年12期
3 李忠辉;刘实;郭春明;王冬妮;;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水稻产量影响的评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4 刘勤;何志文;郑砚砚;檀律科;唐耘;黄旭;;南方地区农户的粮食机械化烘干作业支付意愿测度及其影响因素[J];贵州农业科学;2015年03期
5 杨春艳;沈渭寿;王涛;;近3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6 洪传春;刘某承;李文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兰州学刊;2014年09期
7 臧照青;宁爱凤;;粮食安全下我国耕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探讨[J];现代化农业;2014年08期
8 黄露莹;麻祖清;罗峦;;耕地利用形式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南方农村;2014年08期
9 王艳;周曙东;;花生种植户机械化技术采纳行为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田柳茜;李卫忠;张尧;田立军;朱求安;彭长辉;陈槐;;青藏高原1979—2007年间的积雪变化[J];生态学报;2014年20期
本文编号:2816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1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