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河干流沿线耕地撂荒原因解释
【学位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323.211
【部分图文】: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实地调研和农户访谈,在研究样带内各区段选择典型样本村,采用半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农户进行实地入户调查,采用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样带内农户耕地撂荒差异性进行分析。(2)研究样带耕地撂荒原因解释在耕地撂荒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二元回归模型,探讨研究样带内不同区域耕地撂荒原因。1.5 技术路线
3.1 研究样线3.1.1 地理位置湟水河干流位于青海省境内东部河湟谷地地区,是黄土高原中海拔地区向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过渡带,也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赵跃龙,1999)。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垂直高差显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考虑到湟水谷地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基本分布在沿湟水河为中心的河流两侧,故本研究以湟水河干流沿线为研究样线。样线是以青海省西部河湟谷地海晏县东风村起点,沿湟水干流由海晏县东风村—湟源县—湟中县—西宁市区—平安区—乐都区—民和回族自治县。
即使在不同土地上配置相同的生产要素,土地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也是不同的(刘贵明,2005)。因此,生活在不同土地上的人们对耕地的价值和耕地的依赖性也各有不同。在进行耕地撂荒差异性研究时,要先了解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以便于更充分了解被访农户和被访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3.2.1 受访农户社会基本特征在被访农户中,农业户口占 89%,城市户口占 11%,其中主要务农人员占27%,农忙时到家帮忙人员占 14%,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研究区内共有 59%的人完全不参加农业劳动。健康状况方面: 85的人都是健康的,11%的人身体状况一般,3%的人身患重大疾病,不足 1%的人身体存在残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景安;张仕超;李秀彬;;山区土地流转对缓解耕地撂荒的作用[J];地理学报;2015年04期
2 李文辉;戴中亮;;一个基于农户家庭特征的耕地抛荒假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3 张英;李秀彬;宋伟;史铁丑;;重庆市武隆县农地流转下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撂荒的不同尺度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4期
4 李赞红;阎建忠;花晓波;辛良杰;李秀彬;;不同类型农户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4年04期
5 邵景安;张仕超;李秀彬;;山区耕地边际化特征及其动因与政策含义[J];地理学报;2014年02期
6 闵弟杉;;农地边际化的后拉因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05期
7 葛霖;高明;胡正峰;韩晓飞;;基于农户视角的山区耕地撂荒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年04期
8 卢锋;杨业伟;;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因素估测:1990~203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04期
9 张佰林;杨庆媛;严燕;薛梅;苏康传;臧波;;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基于重庆市十区县540户农户调查[J];资源科学;2011年11期
10 李秀彬;赵宇鸾;;森林转型、农地边际化与生态恢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田玉军;李秀彬;郝海广;;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撂荒的影响——一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鑫林;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土地撂荒现象及治理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2 杨军军;基于SWAT模型的湟水流域径流模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龙;“空心村”治理背景下农村土地的流转与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祁小丽;一种改进的快速聚类算法及并行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亚军;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湟水流域的适用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27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2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