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在贵州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09:11
   当前社会贫困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中国长期致力于贫困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治理成效显著,但是并未实现全面脱贫,面对复杂多样的贫困问题党和政府不断完善贫困治理体系,变革原有的治理方式。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吸收和发展了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贫困治理思想,还有以毛泽东贫困治理为代表的中国化社会主义贫困治理思想,提出推广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贵州省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长期发展较为落后,十八大以后作为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急剧下降。本文分三个部分对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以及在贵州的实践进行研究。首先对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的产生、发展进行研究,阐明这一理念的科学性、正确性。其次针对贵州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返贫因素等进行研究,表明在贵州省内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最后分析出精准扶贫政策落地贵州后存在的“不精准”的问题,同时缺乏充足的扶贫资源。在发展中政策得到不断完善,通过对扶贫进行“靶向治疗”以及建立“三位一体”的合理格局充分利用帮扶资源,总结经验,努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助力。
【学位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23.8;D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研究难点
2 习近平扶贫理念的理论基础及概述
    2.1 习近平扶贫理念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深刻揭示贫困的制度根源
        2.1.2 列宁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经济落后国家反贫困的伟大实践
        2.1.3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拉开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序幕
        2.1.4 邓小平全面奠定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
        2.1.5 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2.1.6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2.2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概述
        2.2.1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的形成背景
        2.2.2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的产生
        2.2.3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的科学内涵
        2.2.4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的当代价值
3 贵州省推行精准扶贫政策的背景分析
    3.1 贵州省的致贫因素分析
        3.1.1 自然因素
        3.1.2 社会因素
    3.2 贵州省存在的贫困类型分析
        3.2.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
        3.2.2 暂时贫困与长期贫困并存
        3.2.3 区域性贫困普遍存在
    3.3 贵州省的返贫因素分析
        3.3.1 因病返贫
        3.3.2 因教返贫
        3.3.3 其他返贫因素
4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在贵州的实践
    4.1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在贵州的实践历程
        4.1.1 “十二五”期间贵州精准扶贫开始启动
        4.1.2 “十三五”期间贵州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期
    4.2 贵州依据精准扶贫理念实施的扶贫脱贫新模式
        4.2.1 “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新模式
        4.2.2 城市间对口帮扶模式
        4.2.3 扶贫产业园区模式
    4.3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在贵州的实践成效
        4.3.1 “十二五”期间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在贵州的实践成效
        4.3.2 “十三五”期间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在贵州的实践成效
5 贵州在实践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贵州在实践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中遇到的问题
        5.1.1 精准扶贫存在“不精准”问题
        5.1.2 缺乏充足的扶贫资源
    5.2 针对问题的对策建议
        5.2.1 “六精准”对贫困进行“靶向治疗”
        5.2.2 “三位一体”格局合理利用帮扶资源
        5.2.3 存在的其他问题及对策
总结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德兴;;贵州历代诗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学意蕴[J];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11期

2 谭慧;;贵州“世界观”,2017黔文化推荐[J];贵阳文史;2018年01期

3 杨世海;;抗战时期贵州对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与贡献[J];铜仁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4 王琳;;贵州文化大时代[J];当代贵州;2019年44期

5 彭芳蓉;;贵州文化遇见大时代[J];当代贵州;2019年44期

6 汪枭枭;;清代科举考卷中的贵州文化传承[J];当代贵州;2017年48期

7 张恒;杨霞;李思瑾;;贵州文化产业智慧泉涌[J];当代贵州;2018年14期

8 ;多彩贵州文化云正式启动[J];贵图学苑;2018年02期

9 刘茜;;新时代贵州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智库时代;2018年28期

10 叶小文;;激活贵州文化的开放基因[J];当代贵州;201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晓松;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贵州地方性知识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延卿;基于《贵州文化概论》(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

2 李娜;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在贵州的实践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

3 袁慧峰;消逝的地域性文化—贵州当代艺术现状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2019年

4 班芳艳;清代贵州士绅参与地方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5 杨蔚;四步骤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贵州文化概论》(节选)翻译报告[D];贵州大学;2018年

6 吴丹;明代嘉隆万时期贵州文化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

7 伍鹏举;贵州当代油画创作现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8 黄梦芸;20世纪贵州新诗的特色意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

9 任璐蝶;新世纪本土影视作品贵州形象传播策略研究(2000-2017)[D];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

10 薛韩刚;清初治黔政治措施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8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38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1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