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工程可提升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05:16
   耕地的质量建设是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内容,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是耕地质量建设的基础,对山地丘陵区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土地整治在我国的地位提升及作用增强,其本质已升华为通过对人地关系的再调节,实现“三生”空间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土地整治应由面向具体问题转向面向区域功能,明确区域目标定位,开展差别化土地整治。西南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问题严重,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更为必要。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耕地质量潜力的研究较为理想化,通常直接将区域内最高等别或产能最大值作为耕地质量提升目标进行土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这种方法目标设定不够科学,未能与区域功能特点和立地条件相结合,可实现性较低,因此科学可行的测算方法有待更多学者进行研究。本文选择重庆市綦江区为研究区,首先采用“三生”功能指数测算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划定土地整治区,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方向,为耕地质量提升目标设定和潜力测算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和潜力测算方法;最后通过准确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根据区域功能特点和立地条件分别确定各分区耕地质量改良因素提升目标,测算研究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并通过分析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确定相应的土地整治关键工程。以期为西南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大,立体层次结构明显,“三生”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为耕地质量提升目标设定提供科学依据,是耕地质量潜力测算的基础。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算出各镇街的立地条件指数、生产功能指数、生活功能指数、生态功能指数,綦江区“三生”功能指数随立地条件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本研究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采用“三生”功能指数测算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其划分为4个土地整治类型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方向:城乡统筹主导区,应控制开发强度,优化“三生”空间;产业转型整治区,应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农用地整理主导区,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山地生态防护区,应加强生态体系建设,推进重点景区打造。“三生”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有利于明确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目标和重点,为耕地质量提升目标设定和潜力测算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和工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构建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及潜力测算的方法。本研究以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农用地定级指标体系、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农用地分等方法体系,形成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评价及潜力测算的方法。重新评价得到研究区耕地质量平均为9.79等,其国家利用等指数与折算为基准作物的实际产量相关性(R2=0.8950)大于农用地分等成果(R2=0.7974),表明重新评价后的耕地质量更接近实际情况。该方法实现土地整治前后质量评价结果的可比性,提高了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评价精度和潜力测算的准确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3)准确地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科学地进行提升方案设计。耕地潜力具有相对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耕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整治目标。本研究通过对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改良因素的分析,根据耕地所在功能区的特点,结合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确定耕地质量改良因素提升目标,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的可实现性。测算得到研究区,潜力平均提升0.81个国家利用等,其中高潜力区、中潜力区和低潜力区耕地面积分别占35.86%、28.97%和35.17%,且耕地质量潜力分布在空间上呈现较多的异质性,避免了以往研究中直接用最优值作为整治目标出现的“现状质量越差,整治潜力越大”的格局。(4)通过分析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确定相应的土地整治关键工程。根据耕地质量潜力结果,结合区域功能特点、立地条件,分析耕地质量提升核心因子,确定土地整治关键工程。城乡统筹主导区,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为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路网密度、道路通达度,土地整治的重点工程措施为道路工程和灌溉排水工程。产业转型整治区,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为路网密度、道路通达度、梯地状况和截水沟密度,土地整治的重点工程措施为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农用地整理主导区,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为土层厚度、土地平整度、土地规则度、土地连片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路网密度、道路通达度,土地整治的重点工程措施为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和灌溉排水工程。山地生态防护区,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为梯地状况、截水沟密度,土地整治的重点工程措施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差异化土地整治原则和服务“三生”的基本理念,进行土地整治功能分区,并从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入手,结合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及潜力测算的方法,该方法提高了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评价精度和潜力测算的准确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通过识别土地整治工程可改良因素,根据区域功能特点和立地条件确定耕地质量改良因素提升目标,测算耕地质量提升潜力,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实现的可行性。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323.211
【部分图文】:

綦江,位图


图 1 綦江区区位图Fig.1 Location Map of Qijiang distract2.3.1.2 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綦江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西系盆南山地丘陵东侧北接川东平行岭谷区之尾部。地貌特点是南部高,北部低,边缘高,腹部低。地貌类型以地为主,丘陵次之,其中山地占 67.6%,丘陵占 32.4%。地形破碎,地势高差较大,海拔最1814m,最低 188m。(2)气候条件。綦江区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沛,热量充足,无霜期长。境内年平均气温 13~19℃之间,全年总积温在 6900~4780℃之间无霜期为 250~350 天,年降水量平均在 1000~1300mm 之间。全年日照时数在 1100~1200 小之间,太阳总辐射约为 82.434kka/(cm2·year),相对湿度在 77%~85%之间。但由于雨量的际变化大,或时空分布不均匀而伏旱频繁,多云少日照,灾害性天气种类多,地区差异大特点。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綦江


第 2 章 绪论(2)綦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3)綦江区 2015 年耕地质量等别数据;(4)綦江区 2015 年耕地地力评价报告;(5)綦江区 1:10000 地形图;(6) 2016 年綦江区统计年鉴和各镇街农经报表;(7) 2001-2015 已竣工土地整治项目资料;(8)重庆市地质地貌图、綦江区土壤图;(9)重庆市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0)綦江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产业规划和各街镇实际调研数据。.4 技术路线

空间分布,空间分布,立地条件,綦江


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划分为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 3 个类别(图3)。从立地条件角度看,綦江区地形变化较大,各街镇地形差异较大,有明显的层次立体结构。立地条件高值区(0.79~0.99)主要包括文龙街道、古南街道和扶欢镇,该区域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处于滨临綦河的低丘地带;低值区(0.14~0.43)主要位于安稳镇、石壕镇、打通镇、郭扶镇、中峰镇、横山镇,该区处于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中低山区,位于綦江区的南部和西部;其余镇街是立地条件的中值区(0.43~0.79),属于坡度较缓的丘陵山地过渡区,位于綦江区的北部和中部。从 三生 功能角度看,綦江区 三生 功能指数随立地条件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生产功能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文龙街道、古南街道、三江街道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平均立地条件指数为 0.81;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丁山镇、安稳镇、中峰镇等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平均立地条件指数为 0.46。生活功能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古南街道、文龙街道、新盛镇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媛媛;余斌;曾菊新;韩勇;;国家限制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年04期

2 徐康;金晓斌;吴定国;周寅康;;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7期

3 王洪丹;王金满;李新凤;;北方山丘区县域农用地整理数量质量潜力测算方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4 胡振琪;余洋;付艳华;;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土地整治分报告[J];中国土地科学;2015年03期

5 藏波;吕萍;杨庆媛;王金满;;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分区与发展策略——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5年02期

6 李小平;刘光远;赵天琪;白松;;干旱区县域土地整治分区实证研究——以新疆奇台县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4年08期

7 唐秀美;潘瑜春;刘玉;任艳敏;;基于耕地系数和预评价法的耕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8 张瑞娟;姜广辉;周丁扬;孙富国;王新盼;;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4期

9 余建新;魏巍;廖晓虹;彭云;廖丽君;赵永丽;;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用地质量分等方法的修正[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10 刘家兴;;土地整治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东土地科学;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有国;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浦玉朋;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2 陈茜;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数量和质量提升潜力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3 姬洪飞;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开发整理潜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6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56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7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