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10:24
   农业生产效率作为衡量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以求能客观描述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和路径。长期以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测度只是基于资本、劳动和土地等资源投入要素,能够兼顾环境要素的文献并不丰富。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和环境因素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更是经济增长规模与速度的外在约束。传统的农业生产效率研究仅仅考虑了资源约束,没有全面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忽略了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社会、生态环境具有的负外部性,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绩效水平,从而诱导政府在基于生产效率的政策制定中出现偏差,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利益产生持久的不利影响。事实上,我国农业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资源的枯竭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阻碍农业经济长期增长的难题。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逐渐增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应该不再仅局限于保障粮食产量的增长和农产品数量的上升,而是必须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增长三者并举的现代化农业。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农业经济朝着“绿色”与“高效”的方向发展,一定要纠正传统的经济绩效评价方式,将资源约束与环境约束纳入到统一的生产绩效评价框架中。因此,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的视角下重新测度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农业生产污染因素纳入传统的农业生产效率分析框架中,从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的角度,科学、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问题。测度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在全国、区域和省际的水平,检验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性,识别影响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求更加准确地认识我国农业经济真实的增长绩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这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为了能全面了解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状况,本部分运用物料守恒原则和Malmquist指数设计了考虑环境和资源双重约束后的我国31个省份1981—2015年的农业生产效率测度模型,并估算了环境污染、农业固定资本和劳动等投入,测度了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研究发现:(1)不考虑环境约束仅考虑资源约束会高估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在只考虑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分别为0.69、1.004,而考虑环境约束后,我国农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为0.23、1.053;(2)不考虑环境约束,仅考虑资源约束会高估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贡献,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升主要是由营养配置效率和营养配置效率指数上升所推动,忽视这个重要因素可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及其背后的政策含义造成误判;(3)我国农业环境效率整体水平处于不及格水平,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没有避免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造成的效率损失,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依然没有摆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式增长方式;(4)我国区域的农业环境效率差异较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环境效率差异是造成区域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仍以较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5)以广东、福建和浙江为代表的东部省份的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较为协调,而西部地区的宁夏、陕西和内蒙古等省份的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不协调且没有改善的态势;(6)资源消耗过多和营养物质配置效率不高是我国农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不高的主要原因。在农业技术效率和营养物质吸收效率的提升方面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在全国、区域和省际三个层面呈现出的差异将如何变化,本部分分别从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随机收敛三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在整个考察期内,全国农业环境效率的绝对收敛迹象并不明显,区域和省际间农业环境效率的差异不会无条件地消失,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不存在绝对收敛;(2)在控制了时间和地域因素之后,全国农业环境效率表现出显著的条件收敛趋势,各省份农业环境效率朝着自身的稳态水平趋近。与环境效率的条件收敛情况不同,各省份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只在全国收敛,在区域内均不收敛;(3)在全国和区域的检验分析中发现,我国农业环境效率均存在随机发散,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只在中部地区随机收敛,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都存在收敛俱乐部。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我国农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区域不协调的问题将持续存在,解决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问题十分艰巨。协调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全国和区域的农业生产效率,离不开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产业优化的重心,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是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状况的表现,农业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作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衡量尺度,更受到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考虑到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收敛检验中时间与空间因素的作用,本部分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在充分考虑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农业环境效率之间呈现负向关系,而与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之间呈现正向关系;(2)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农业环境效率之间呈现正向关系,而与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之间呈现负向关系;(3)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与政府支农的财政支持结构优化对农业环境效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有促进作用;(4)只有依靠技术进步与市场激励驱动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推动农业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升。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转变农业财政支持农业的支出结构;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业技术交互系统等方面提出促进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具体建议。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3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3 生产效率的测度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测度模型设计
    3.1 农业环境效率测度模型设计
    3.2 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度模型设计
    3.3 样本选择与变量设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分析
    4.1 全国农业环境效率特征分析
    4.2 区域农业环境效率差异分析
    4.3 省际农业环境效率对比分析
    4.4 测度结果的稳健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1 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
    5.2 区域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分析
    5.3 省际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收敛性分析
    6.1 绝对收敛检验
    6.2 条件收敛检验
    6.3 随机收敛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1 农业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分析
    7.2 变量设定、数据说明与模型设计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 实证结果产生可能原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晓燕;张益;韩一军;;农产品贸易提升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双重门槛效应的检验[J];管理现代化;2017年05期

2 井深;肖龙铎;;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3 何婷婷;;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基于DEA和SFA方法的比较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尹朝静;;科研投入、人力资本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5 肖锐;陈池波;;财政支持能提升农业绿色生产率吗?——基于农业化学品投入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6 刘华军;刘传明;;环境污染空间溢出的网络结构及其解释——基于1997-2013年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考察[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年01期

7 汪辉平;王增涛;王美霞;;FDI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8 傅元海;叶祥松;王展祥;;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J];经济研究;2016年08期

9 赫国胜;张微微;;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影响效应分解及区域化差异——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10 史常亮;朱俊峰;揭昌亮;;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固定效应SFA模型和面板单位根方法[J];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04期



本文编号:2859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59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3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