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宋高宗朝江淮地区营田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9 06:57
   宋室南渡,江淮地区成为屏蔽东南行在的重要战略缓冲地带,受战争影响,社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其营田政策的推行来源于南宋初年所面临的特殊军政形势和社会历史背景。出于筹措军粮,巩固江淮之考虑,南宋高宗朝特别注重在江淮地区发展营田。主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沿边地区和内地州县开展营田,多采取兵民杂耕、置庄经营的形式,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基本精神深受北宋影响。鉴于南宋立国后所面临的军政形势,为了快速稳定江淮地区,南宋政府给予江淮地区诸路帅臣诸多特权,令这些帅臣兼管营田。绍兴六年,出现了都督府治下的总领江淮等路营田司,这是中央收回地方营田大权的一个过渡和尝试。江淮营田司被废除之后,江淮地区诸路营田多由转运使司兼管,中央至此完全收回营田权。从南宋高宗朝江淮地区诸路营田权力的转移来看,大体经历了由帅臣兼管,到都督府之下的江淮营田司总领,再到监司兼管的过程。在江淮地区营田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地方诸多势力与民众的矛盾和冲突。地方帅臣兼管营田,其财政实力和军队规模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中央会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制约地方帅臣的营田权,比如手书营田官员事迹戒谕地方,设置机构总领地方营田以及重视地方营田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等方式来制约地方帅臣营田。在地方基层推行营田的过程中,也有地方官、地方豪强、地方军兵与耕民的矛盾,地方诸多势力仰仗权力,往往巧取豪夺,与民争利,耕民多困苦,使得营田难有成效。总的来说,南宋高宗朝在江淮地区推行营田政策,目的是为了保障江淮地区军食供应。南宋政府也通过调整和转移江淮地区诸路营田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江淮地区营田政策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往往产生了偏差,这也是江淮地区营田难有成效的重要原因。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29;K24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对南宋江淮地区营田的总体研究
        (二)对南宋江淮地区社会经济、人口、土地等问题的总体研究
    三、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现实困境中的突围:南宋初年江淮地区营田政策的展开
    一、历史渊源:北宋时期营田政策的施行
    二、现实考量:南宋初年营田政策的展开
    三、小结
第二章 政策施行中的变动:江淮地区营田官司的演进
    一、确立:藩镇之制——镇抚使措置下的江淮营田
        (一)镇抚使的设立与营田的推行
        (二)镇抚使措置之下江淮营田的效果
    二、过渡:营田专责化开端——江淮营田司的设置
        (一)江淮营田司设立的背景
        (二)江淮营田司的职掌及废罢
    三、转移:营田权力的转移——由帅臣到漕臣
    四、小结
第三章 权力博弈:江淮营田政策施行中的变奏
    一、中央与地方在营田中的权力博弈
        (一)地方将领财政实力膨胀
        (二)中央在营田过程中对地方将领的制衡
    二、官民之间:江淮营田政策实践中的偏差
        (一)地方营田官侵扰百姓
        (二)地方豪强侵扰百姓
        (三)地方军兵侵扰百姓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泽伦;宋代路级官员兼职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2 姜天龙;兵农结合视角下南宋北疆国防部署检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陈艳;宋金和战时期两淮路垦田、水利及人口[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60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60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b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