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17:40
   2018年2月4日,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金融的发展引起了政府及学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满足农民的多样化资金需求,非正规金融是我国农民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提高了融资效率,但其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一。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得出结论,非正规金融、生产性设备、农用机械总动力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在统计量上是比较显著的,且各地区的差异性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差距较大。本文共分为五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结构安排以及创新之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当前我国的金融系统主要以正规金融为主,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中国农业银行。文献综述是从国内文献综述和国外文献综述两个方面展开的。其次,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阐述,包括非正规金融的概念、发展的政策背景、兴起的动因及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理。国内学术界对于非正规金融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但农村非正规金融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非正规金融只出现在实施金融管制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一国金融完全自由化,就没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分。二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交易主体是不能够通过正规金融部门满足融资需求的农民和农村企业。三是非正规金融活动不受法律法规的监管和保护。再次,对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和农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分析主要是从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形式、规模及其发展的阻力三方面分析的。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民间借贷、合会、银背和私人钱庄以及农业合作基金会。复次,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非正规金融、生产性设备、农用机械总动力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在统计量上是比较显著的,且各地区的差异性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差距较大。最后,给出加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征信体系等几方面的对策建议,并对论文在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做出客观的预测和评论。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832.43;F323.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民收入关系的概述
    2.1 非正规金融概念的界定
    2.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历程
        2.2.1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非正规金融(1911-1949年)
        2.2.2 计划经济时期的强金融管制策略(1950-1978年)
        2.2.3 转型期的金融抑制政策(1979-2003年)
        2.2.4 金融抑制政策的松动与金融“新政”的实施(2004年至今)
    2.3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动因
        2.3.1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自身动因
        2.3.2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外在推力
    2.4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理
        2.4.1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
        2.4.2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间接影响
第3章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现状
    3.1 当前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形式
        3.1.1 民间借贷
        3.1.2 合会
        3.1.3 银背和私人钱庄
        3.1.4 农业合作基金会
    3.2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
    3.3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阻力
        3.3.1 干扰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活动
        3.3.2 运行机制不规范,容易产生债权债务纠纷
        3.3.3 抵消国家货币政策的效果
    3.4 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3.4.1 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3.4.2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分析
        3.4.3 我国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
第4章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4.1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
    4.2 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4.3 实证检验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协方差分析检验
        4.3.3 Hausman检验
        4.3.4 GLS法回归
        4.3.5 剔除国内贷款和农用化肥施用折吨量后的GLS回归分析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整体分析
        4.4.2 对各截面系数的分析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加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
    5.2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
    5.3 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征信体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玉奎;周诺亚;李丕东;;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4年11期

2 孙玉环;季晓旭;;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结果[J];地理研究;2014年06期

3 苏静;胡宗义;唐李伟;肖攀;;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门槛特征与地区差异——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07期

4 苏静;胡宗义;朱强;;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J];经济经纬;2013年03期

5 丁志国;谭伶俐;赵晶;;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11期

6 胡宗义;刘亦文;;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0年05期

7 刘海波;张丽丽;;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姜长云;;中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09期

9 张德强;;农村民间金融运行机理的内因——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10期

10 高发;;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苏静;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2 邵传林;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颖慧;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亦涵;辽宁省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贾琳慧;吉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3 于天祚;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4 龚沁宜;西部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5 王睿博;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6 张冬冬;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7 张红翠;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延军;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丁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钱敏;非正规金融演化路径与监管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62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62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0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