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北京鲜食甘薯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6 21:11
   甘薯作为一种耐旱耐瘠薄且节约水资源的粮食作物,在近些年来由于营养物质丰富和优质的保健功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虽然从全国来看,北京在甘薯种植的生产规模上不占优势,但是北京作为首都,发展甘薯产业,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是相契合的。随着首都市民对甘薯需求量的不断上涨,人们越发对优质的鲜食甘薯给予了期望。本文基于此状,从生产供给的视角,对北京鲜食甘薯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明确产投关系,使得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依此提出提高鲜食甘薯生产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以提升产业发展动力。本文在基于阅读大量关于甘薯产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托问卷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回访,以示范户和普通户为鲜食甘薯生产的研究主体,对北京鲜食甘薯的主产区进行生产状况的深入了解。在分析北京鲜食甘薯不同生产主体的生产状况、成本结构和收益的前提下,对鲜食甘薯生产技术的投入与产出变量进行分析指标的选取,同时也确定数据包络的分析方法选取的基础上,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DEA模型的运算分析整理,得出结论:北京鲜食甘薯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示范户和普通户鲜食甘薯生产的技术效率具有一定差距,且都具有提升的空间;种苗费和机械费的产出弹性较大并且肥料费和人工费存在较高的投入冗余,需要对生产要素投入进行优化和调整。与此同时,针对北京鲜食甘薯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以达到提升生产技术效率和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建议包括:1、加强技术更新及推广力度,提高鲜食甘薯生产的技术效率。2、调整要素配比的合理性,提高产出效率和收益。3、提高种植户的综合素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利用效率。4、合理调整生产规模,实现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5、促进产业结构融合,带动产业发展动力有效提升。
【学位单位】:北京农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26.11
【部分图文】:

甘薯,播种面积,统计局,北京市


京鲜食甘薯生产规模变动趋势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与天津市相邻,并且被河北省环绕,总面积达 1.64为 6200 km2,约占总面积的 38%,山区面积为 10200 km2,约占总面积的 6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且平原的海拔高度为 20-60 米,山地的-1500 米。北京位于北纬 39.4°-41.6°,其纬度位置决定了北京地区的气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大风,秋季温和爽朗,且春、秋短,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约 10-12 摄氏度,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降水,全年无霜期 180-220 天。史书资料的记载,北京地区种植甘薯约有三百年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市甘薯生产规模呈不断波动变化的态势。自 2010 年至 2013 年北京市甘薯均呈下降趋势,播种面积由 2010 年的 2417.3 公顷下降到 2013 年的 143 2010 年的 13554 吨下降到 2013 年的 7777 吨;2014 年至 2016 年甘薯的升,产量也是近三年中最高,达到 8748.7 吨;2017 年北京市甘薯播种面相比又有所下降,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 1087.1 公顷和 6087.3 吨。(图

统计局,甘薯,播种面积,总产量


图 2-2 2017 年北京各区甘薯播种面积及总产量京市统计局京鲜食甘薯主产区生产概况兴区与密云区是北京鲜食甘薯主产区 2017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兴区在整个北京市鲜食甘薯产量居首位,为区次之,产量为 2129.8 吨,两区产量之和占北京市整体水平的七成多。、土壤等自然资源的优势,两个地区日光照充足,雾霾天气较少,能够满光照的需要,利于作物结实生长,实现高产。大兴区地处永定河冲积平原以上,和密云区一样具有深厚且疏松的土层,能够达到保水保肥的效果,,加速养分积累,使得种植的甘薯品质好,产量也高(图 2-3)。

北京,产量,大兴区,密云


图 2-2 2017 年北京各区甘薯播种面积及总产量京市统计局鲜食甘薯主产区生产概况兴区与密云区是北京鲜食甘薯主产区 2017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兴区在整个北京市鲜食甘薯产量居首位,区次之,产量为 2129.8 吨,两区产量之和占北京市整体水平的七成多、土壤等自然资源的优势,两个地区日光照充足,雾霾天气较少,能够光照的需要,利于作物结实生长,实现高产。大兴区地处永定河冲积平以上,和密云区一样具有深厚且疏松的土层,能够达到保水保肥的效果,加速养分积累,使得种植的甘薯品质好,产量也高(图 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应武;赵琳;骆乐谈;詹生华;石江;马华升;;杭州市甘薯生产现状及对策建议[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8年02期

2 杨政水;;甘薯综合加工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左裕;李博赈;刘子凡;袁飞;;海南澄迈地区甘薯氮磷钾“3414”肥效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8年10期

4 本刊辑;;2017年菜用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J];中国农业信息;2017年09期

5 徐文艺;张华;马继春;周进;;山东省甘薯生产机械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5年01期

6 谭涛;;甘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J];农业知识;2017年07期

7 李长杰;;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J];农业知识;2017年10期

8 ;2017年鲜食和加工用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J];农村科学实验;2017年05期

9 刘中良;刘桂玲;郑建利;赵丰霞;田昌庚;张鹏;;山东甘薯生产现状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6期

10 蒋晓璐;;福建连城甘薯生产及加工的经验与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中;不同种群甘薯茎线虫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差异及机理[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丽鑫;北京鲜食甘薯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D];北京农学院;2019年

2 赵晓立;甘薯乔治亚曲叶病毒CP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甘薯双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河南农业大学;2017年

3 吴秀芹;细菌性甘薯茎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的检测[D];浙江大学;2019年

4 张嫚;紫苏醛对甘薯采后黑斑病的防治及其病原真菌的作用机制[D];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

5 吴腾;手扶式甘薯碎蔓还田机设计与优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6 沈加斌;甘薯IbP5CS基因的克隆、拟南芥转化及功能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

7 寇旭超;甘薯育苗技术与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吴玲艳;可食性纳米乳涂膜剂的制备及其在保鲜贮藏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86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86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2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