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关联与正解:西部新型农村社区贫困构念生成及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04 17:39
  贫困构念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贫困的认识及评价,具有正向性与负向性的双重特点,它既是经济、权利、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贫困的集中体现,也是涉及贫困的生成、传递、遏制的过程与结果的综合反映。贫困构念与西部农村社区关联性相对较强,并以利益脆性、精神贫瘠、权利虚弱、心态卑微等为特征,在行为、价值、目标和秩序方面形成治理梗阻。构念事实上连接着人们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在新型农村社区应是无边界性的建构。新型农村社区既割离不了它与原社区生活世界的联系,又要为社区其他正向性构念提供生长空间,因而可选之策是抑制贫困构念的负向性而彰显其正向性。社区治理可通过内生性与外源性相兼顾的环境营造、静态性与动态性相协调的边界管理、刚性与柔性相补充的价值引领、主体性与客体性相谐和的时空耦合来推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合力,从而为新型农村社区无边界价值观管理提供有益经验。 

【文章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2020,(05)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关联性: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与贫困构念
二、本色探源:贫困构念的生成原因
    (一)利益脆性与市场竞争资源匮乏
    (二)权利虚弱与主体性教育普遍缺失
    (三)精神贫瘠与发展需求空间狭窄
    (四)心态卑微与道德评判标准错位
三、负向影响:贫困构念的治理梗阻
    (一)发展动能缺乏引发的行为梗阻
    (二)公共精神弱化导致的价值梗阻
    (三)内在需求畸形带来的目标梗阻
    (四)制度保障缺失引发的秩序梗阻
四、效应溢出:贫困构念的正解
    (一)环境营造:内生性与外源性相兼顾
    (二)边界管理:静态性与动态性相协调
    (三)价值引领:刚性与柔性相补充
    (四)时空耦合:主体性与客体性相谐和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场域与边界:农村社区微治理的本土化逻辑[J]. 冉光仙.  甘肃社会科学. 2020(03)
[2]乡村振兴精神及其培育[J]. 张润君,任怀玉.  甘肃社会科学. 2020(03)
[3]中国贫困治理的三维理论认知:底色、特色和亮色[J]. 何得桂.  甘肃社会科学. 2020(03)
[4]空间、结构与网络:社区情感治理的三重论域与实践路径[J]. 朱志伟,孙菲.  贵州社会科学. 2020(05)
[5]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之路——基于10省85村1143户的微观调查数据[J]. 王志章,杨志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6]乡村振兴视域下西南民族村寨多元协同反贫困治理机制研究——基于第一书记驻村的分析[J]. 李军,龚锐,向轼.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01)
[7]农村教育贫困的文化学解释与教育精准扶贫——基于粤西三村的调查研究[J]. 陈先哲,黄旭韬,谢尚芳,许锐淳.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1)
[8]国家整合乡村的运行逻辑与路径重塑[J]. 韩鹏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9]软法视阈下的乡村社区治理研究——以厦门市院前社区为例[J]. 史军,廖小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10]论价值追求与人的全面发展[J]. 王伦光.  浙江社会科学. 2004(02)



本文编号:3018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018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d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